“党旗飘飘”专栏| 炉前的“铁汉子”——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炼铁厂郭晓勇

2025-07-17

凌晨的高炉炉前,炉火映红了半边天,郭晓勇的身影早已出现在铁口旁。作为九高炉炉前丙班组长,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员、班组带头人的责任。“党员就得在最关键的时候站得出来,顶得上去。”这是郭晓勇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扎根炉前二十多年的真实写照。

炉前工作被视为“高炉的咽喉”,出铁是否顺畅直接关系着整个高炉的稳定运行。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是郭晓勇雷打不动的习惯。他总会先仔细查看上一班的铁口记录,用手摸一摸铁口泥套的温度,敲一敲炮头的磨损情况,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关键数据。“铁口就像人的‘脉搏’,得摸透它的脾气。”班中巡检时,他手里的点检锤敲得格外认真,从开口机的液压管到泥炮的活塞,任何细微的异常声响都逃不过他的耳朵。在他的带领下,丙班连续三年保持设备零事故、安全零隐患的纪录,职工们都说:“有郭班长在,心里格外踏实。”

去年高炉炉况恢复期间,炉内频繁加减风导致炉温剧烈波动,铁口常常“不听话”——要么开不透,要么漏铁水,出铁间隔最长时超过50分钟,炉内憋风的压力让整个班组都揪着心。“越是难啃的骨头,党员越要带头啃!”郭晓勇在班前会上拍了胸脯,带领班组党员成立攻关小组,把“党员先锋岗”的红旗插在了铁口旁。

连续一周,他守在炉前记录铁口深度、打泥量、风压变化的关系,下班就在值班室观察曲线图,硬是摸索出“动态打泥法”——根据炉温波动灵活调整打泥量,结合压量关系预判铁口状态。每周的班组会上,他总会带着党员骨干分析铁口问题,提出“先探后开”的操作建议:开铁口前先用探针测试深度,避免盲目操作导致漏铁。靠着这股韧劲,铁口一次开透率从不足50%提升到65%,漏铁口故障彻底杜绝。

为了缩短出铁间隔,郭晓勇带领团队立下“军令状”:严格按副罐进度组织开铁口,20分钟内必须打开铁口,10分钟内铁水流速达标。他带着党员骨干反复演练开口机操作流程,优化工具摆放位置,甚至给每个步骤掐表计时。有次铁口异常坚硬,开口机钻头磨钝了三次,郭晓勇接过操作杆,蹲在高温的铁口旁手动调整角度,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浸透了工装。最终,铁口在18分钟内顺利打开,铁水流速如期达标,看着通红的铁水奔涌而出,他抹了把脸上的汗,露出了笑容。正是这一次次精准操作,为高炉炉况恢复筑起了坚实的“防火墙”。

在郭晓勇看来,党员的先锋作用不止于“救火”,更要在日常工作中亮身份、作表率。他主动牵头开展TPM小组活动,开展有效治理“两源”问题12项。针对设备点检不便的问题,他画出改进图纸,提出加装防护栏、延伸点检通道等20余项建议,其中8项被采纳实施,设备故障率下降了30%。“郭班长的笔记本里藏着‘宝’,随便翻开一页都是金点子。”年轻职工们这样说。

每当有人问郭晓勇坚守一线的动力时,他指着铁口上方飘扬的党旗:“你看那面旗,旗在哪,我们党员的根就在哪。只要高炉还在转,我就会一直守在这里。”在他的带动下,炉前先后有3名职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炉前一线的党徽越来越多,汇聚成推动高炉顺稳生产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