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飘”专栏| 炉火正红 锤炼青春——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炼钢厂王爱芳

2025-07-09

他不是传奇,却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把99.99%的钢水合格率铸成勋章;他不是英雄,却用197万元的攻关效益写下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答卷。在这个机器轰鸣、钢花飞溅的生产一线,他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劳动者之歌。他就是用15年光阴诠释钢铁匠心的炼钢厂转炉作业区乙班班组长王爱芳。

初到长钢时,王爱芳担任着通讯员的职责。在旁人眼中,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白领”工作,不用风吹日晒,不用面对高温炙烤。然而,这个看似文弱的年轻人心里却藏着一团火,“年轻人就应该到一线去”!这句话成了他的人生信条。2010年,公司进行岗位调整时,29岁的王爱芳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他主动申请到一线去,来到了炼钢厂转炉作业区,开始了他和钢的不解之缘。

回忆起刚去炉台的那段日子,王爱芳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站在转炉前,扑面而来的热浪让他几乎窒息;6米长的测温杆在他手中显得那么沉重;50斤的合金料一锹一锹地铲,瘦小的身影推着平车在炉台上来回奔跑。师傅们都说:“这个小伙子,怕是坚持不了三个月”。可谁也没想到,这个“文弱书生”不仅坚持下来了,还成了作业区的技术骨干。

8年时间,从炉前工到二助手、一助手,再到独当一面的炼钢工,王爱芳用坚持书写了一段励志传奇。这期间,他记录的冶炼笔记多达300多页,总结的操作要领被同事们称为“王氏秘籍”。

2018年,他带领的班组创下冶炼周期达28.81分钟/炉的纪录,比历史最好水平还快19秒。19秒,意味着产能提升5%,每年可多创造效益近百万元。

班前,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岗,仔细检查上个班的生产记录;班中,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核对每一炉钢水的成分数据;班后,他还要带领小组成员仔细分析当班的生产情况,总结经验,给新职工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久而久之,在众人习以为常的操作中发现改进的空间。他总结的“三个从不”原则也在作业区广为流传。从不放过每一个异常,从不出一炉不合格钢水,从不停止每一次创新。2023年,在《提高转炉留渣率》课题攻关中,他带领团队连续三个月收集200炉数据,改进7项操作,最终创造197万元效益,获得厂级攻关一等奖。在“学巴钢经验·促指标提升”工作中,他创新性地提出“三精操作法”,即:精算装入量、精准控制过程、精细调整成分。通过这一方法,他所在的7号转炉关键指标全部超计划完成,其中钢铁料消耗降低2.3kg/t。

作为转炉党支部转炉炼钢炉长党员示范岗的负责人,王爱芳深知:一个人的优秀不算优秀,整个团队的提升才是真本事。他独创的“三带工作法”在作业区推广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骨干;他坚持每天利用班前会开展“半小时课堂”,坚持“班班讲安全、时时想安全”,连续3年实现班组“五为零”。建立“班组成本明细账”,从一颗螺丝钉到一锹合金都精打细算,2024年节约材料费2.3万元。

什么是劳模精神?是把6米的钢钎握成人生的标尺,在平凡的岗位上丈量出不平凡的足迹;是让每一朵钢花都绽放极致的光芒,用百分百的专注铸就百分之百的完美;是十五年如一日,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用心的事情坚持做,把平凡做到不凡。王爱芳将会继续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