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飘”专栏| 在平凡中坚守初心——记首钢优秀共产党员、轧钢厂李海明

2025-07-04

作为轧钢厂棒线作业区轧机组组长,李海明参加工作二十六年来,始终奋战在轧钢生产一线,用自己炽热的情怀和对轧钢工作的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展示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独特风采。

轧钢工岗位艰苦而枯燥,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轧钢技术工人,需要耐心和钻研,既要了解轧钢先进的前沿技术,还要对生产现场有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李海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从一名基层带班长成为棒线作业区轧机组组长,青春的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光芒。

面对高棒和高线两条生产线,生产规格多达二十余种,最多一天换工艺次数达6次,在适应频繁的工艺切换的同时,李海明还坚持不遗余力地开展技术攻关。在高棒生产线Φ12mm热轧带肋钢筋提速攻关项目中,由于当时高棒生产线设计最大轧制速度是35m/s,可实际只能维持在28m/s,速度提不起来制约着轧钢生产效率。为了找到突破口,李海明主动组建攻关团队,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技术攻关。他们对高棒生产线每个环节都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并对每一个可能影响的环节进行反复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个细节排查中,在一次次轧机参数的优化中,他们不仅解决了夹送辊问题,还通过改进后摆杆结构、调整孔型布局等一系列创新措施,成功将轧制速度提升至35m/s,故障率大幅下降,成材率提升至103%。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对北高线进行“一键切换”和双“S”弯变道切换技术改造。当时外包改造报价80万,李海明主动请缨:“让我们自己来!”改造涉及工艺路线调整、设备改造、控制系统升级等多个专业领域,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这个决定背后是巨大的压力。但李海明坚信,凭借轧钢厂技术团队多年的技术积累,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个挑战。项目启动后,在轧钢厂的全力支持下,组建了跨专业攻关小组,李海明和专业技术人员每天奋战在施工改造现场,运用金属重量模型重新计算孔型参数,反复论证新工艺路线的可行性。每个数据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反复核对,每个方案都得经过充分讨论。当第一根合格的高棒通过改造顺利下线时,所有参战人员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成功了!”此次技术改造节省外包费用约80万元。

创新永无止境,奋斗永不停歇。李海明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一如既往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以坚守践初心,用实干担使命,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为轧钢厂实现低成本运行持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