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工”到“自动”的转变——质量监督站引入智能化制样中心提升工作质效纪实

2024-12-04

“一台机械臂,围绕着环形工位忙碌运转,只要物料放至指定区域,便能自动完成智能制样过程。”这是质量监督站的智能化制样中心,由样品接收装置、自动缩分装置、自动称量装置、全自动烘箱、全自动制样机及样品自动存查装置组成的智能化验系统。

质量监督站化学分析作业区是该厂进厂物料检验的重要关口,制样环节更直接影响着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原来,检验是当日采样,次日上午集中制样,每日检验90批次,高峰时可达110批次,检验样品品种多、差异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岗位职工说:“智能化制样中心建成后,只需将检验物料放在指定位置做好信息登记,物料随即进入智能化制样流程。”之后,物料在系统内经过自动称重、烘干、破碎、研磨、缩分,同步完成物料水分检验和结果上传工作。安全质量管理员说:“项目建设的那段时间,从早到晚一直在现场与厂家工程师‘碰头’。”在系统试运行阶段,针对系统质检方案设计、优化流程等问题,特别是因样品板结、样品缩分不完全、大小样打包不严等导致样品污染、影响分析准确性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协调解决。

“你看,现在物料正在进行缩分,这项看似简单的步骤,在试运行期间出了很多问题。”职工回忆道。物料在缩分机上发生堵料频率较高,导致多种物料堆积混料,易造成样品污染,需重新调样制样,延长了物料的分析周期。针对这一现象,作业区项目攻关组通过了解缩分机原理,每日观察不同物料的缩分效果,尝试采取把缩分时间延长,增加压碎装置等措施。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总结,终于彻底解决了缩分机堵料问题,将物料成功“送”入下一道工序。

“样品制备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小样打包。在试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样果冻杯封口不严,导致漏料混料问题,致使分析数据偏差。”岗位职工说。项目攻关组在紧盯设备运行时,发现样品在二分器分样完成后,对二分器的吹扫不干净,有少量样品残留。同时,二分器与果冻杯中间间隙过大,样品散落在果冻杯四周,造成封口不严。问题找到后,攻关组通过增加二分器底部密封垫片等措施,解决了小样打包封口不严问题,实现了智能化制样中心稳定运行。经过一个月的数据比对,制样中心如期进入生产序列。

“智能化制样中心较人工制样自动化什么优势?”

“智能化制样中心可具备24小时全天候工作条件,解决由于人员配置不足夜间无法开展检化验工作导致结果滞后的问题。矿粉、熔剂、合金制样周期可缩短12小时,化学分析结果报出周期可缩短4小时。制样任务更加均衡化,进一步提升检验能力,在合金、熔剂等物料供应紧张时,可随时‘承接’紧急检验任务,也可为炼钢、炼铁等生产单位增加部分工艺检验创造条件。自动缩分完全平均、样量科学合理、混匀程度精准可控,确保了样品数据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化学分析作业区职工说。

据了解,目前智能化制样中心最大日检测能力为180个,超过设计指标能力,并且组建成立了维检中心对设备进行保养维护,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智能化制样中心的引入,标志着公司在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质量监督站将继续探索,不断完善自动取制样、检化验流程,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