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翅三万里
王婷2024-02-09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去看《长安三万里》,也是因为孩子要闹着看动画片,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部给成人拍摄的动画片。它以最童真的方式,写下最沉重的笔墨,揭开了唐朝盛世之下的沉疴,声色犬马背后的心酸,报国无门背后的悲凉,以及廉颇老矣背后的无奈。
看完影片,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洒脱的李白、沉稳的高适,或者可爱的小杜甫,而是已经中风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因朝廷无将可用而被迫挂帅出征。在城门楼上,他用刀捶打着城墙,悲愤地吟出了那首《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可以想象年轻时的哥舒翰是多么勇猛,才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骁勇善战的他肯定想不到,人到暮年还会有这样的困局。白发出征,向死而行,英雄迟暮比美人迟暮更令人惋惜——年轻时有多辉煌,年老时就有多凄凉。据说哥舒翰最终还是投降了,但伟大与卑微,自私与无私,谁说英雄必须无暇?
李白是中华诗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很多人喜欢他“大鹏一日同风起”的壮志,喜欢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风骨,喜欢他“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不羁,喜欢他“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喜欢他“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喜欢他“对影成三人”的孤寂。李白爱喝酒,在酒精的加持下,他也浪漫到了极致,豪迈到了极致,但他爱喝酒,又岂知不是一种慰藉:表面上看起来有多痛快,内心就有多痛苦。他因是商人之子而无缘参加科举,他想通过推举入仕却四处碰壁,他心高气傲却选择入赘相府,他投靠永王却以造反罪获刑,他空有大鹏之志却沦为阶下囚,最终了然一生。李白一生都在追寻,想要证明自己,但天下间的捷径,又岂是为寒门所开。
都说《长安三万里》写尽遗憾,如果李白的遗憾是壮志难酬,那高适的遗憾则是蹉跎半生。他与李白初识时曾豪情万丈:“我要直取长安,叩天子门!”但偌大的长安城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他祭拜父亲时曾说“祖上42岁已积得霸业,名满天下”,而那时他已43岁,一事无成。
有的人像烟花,绚烂而短暂;有的人像流水,平淡而长久。高适并不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他天赋平平,读书吃力,只能让小童将文章念给他听;他父母过早双亡,过早体会到天地间孑然一身的孤单;他苦练高家枪法却无人赏识,只能回到梁园耕读,冷板凳坐了一个又一个十年;他也曾像李白一样,带着满腔抱负到长安参加科举,但屡试不第。
但高适能够在看过扬州的灯红酒绿、长安的纸醉金迷、边关的刀光剑影后依然沉心静气,每天在梁园重复着读书、习武,排兵布阵、勤学苦练的生活。他的身上,逐渐没有了鲜衣怒马少年郎的肆意光鲜,却染上了年华已过不自弃的坚守与执念。他年过五旬才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任掌书记,两鬓斑白时才任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永王,立下不世之功。他的一生都在厚积,而后薄发;一生报国无门,终一朝得以施展。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着那颗赤子之心:高家枪,不为舞蹈,只为杀敌——纵然清冷孤独,依旧心怀天下。
究竟要走多久,才能走到长安?
究竟要多少次的回眸,才能换来那一眼的盛世繁华?
谁人的心中不会有自己的长安呢?把好本心,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