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成本合力攻坚冲刺四季度 紧盯指标聚力创优收官全年| 轧钢厂杨诚潜职工创新工作室:深耕创新“田” 挖潜效益源

2024-11-26

创新工作室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技术难题的“攻坚室”、创新成果的“转换站”,也是人才成长的“蓄水池”。近年来,轧钢厂在深入开展创新活动中,以杨诚潜职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破解生产工艺技术瓶颈,推动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南线全直轧生产工艺优化稳定了生产节奏,降低了能源消耗,全程夹送程序成功应用解决高线圈型乱圈的“瓶颈”,无间隔轧制程序的投入提高了轧钢机时产量……一批批新工艺、新技术在轧钢厂成功应用。

优化直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为提高直轧产能及指标,确保直轧生产节奏稳定,工作室成员从直轧坯各流拉速、温度以及单支定重等方面入手,强化直轧生产过程控制,确定关键工序控制点,并制定出了南线直轧生产日历作业率和成材率提升攻关方案,从机械、液压、自动化方面开展技术攻关,通过不断优化直轧工艺流程和直轧辊道设定参数,为提高南线全直轧生产节奏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在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完成了南、北线对接炼钢7号连铸机直轧工艺,为轧钢厂降低高炉煤气消耗打下了坚实基础。

技术创新破解轧钢生产瓶颈。该工作室聚焦“提速 稳定”双轮创新驱动,推动棒线作业区经营生产稳步提升。通过优化工艺提速改造、零间隔轧制技术和棒线“直轧 炉轧”生产模式的应用,先后对Ф6mm盘螺、Ф8mm盘螺、Ф10mm盘螺等三个规格成品速度分别进行提速改造,使北线日产量增加200余吨。在棒线作业区南、北线频繁转换生产工艺的情况下,高棒生产线机时产量由原来的93t/h提高至现在的100t/h,实现了轧钢厂效益效率双提升。去年,公司提出150mm×150mm连铸坯改160mm×160mm连铸坯新工艺要求后,该工作室结合棒线作业区生产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试轧方案,在保证轧制负荷正常的前提下,优化1号至4号粗轧孔型系统,实现了棒线材150mm×150mm连铸坯和160mm×160mm连铸坯10分钟内灵活切换,大幅降低轧钢工艺切换时间,为棒线作业区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高棒生产线通过优化轧件料型尺寸、粗中轧机堆拉关系、优化活套控制参数、规范成品进口导卫安装等一系列技术攻关,解决了锚杆钢成品料头尾无耳子质量“顽疾”,使锚杆钢成材率指标比计划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作室还在高线生产线实施了全程夹送程序设置,达到降低吐丝温度、提高入精轧温度、减少散冷风机开启数量等技术攻关课题,有力地提升了轧钢在线设备功能。

“一引领两融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在推进“一引领两融合”活动中,工作室发挥年轻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思维活跃的特点,利用创新工作室优质资源,将每年新入职大学生吸纳进创新工作室队伍中,给他们压担子、提要求,通过业务培训、实践锻炼、课题攻关,着力提升创新工作室平台的孵化能力,推进轧钢厂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为轧钢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去年,工作室吸纳优秀青年骨干19人,创新课题项目12个。其中《一种顶升式结构的加热炉炉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降低钢筋切损的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棒材精整区产品质量提升及设备升级改造》获山西省“五小”竞赛优秀成果二等奖。《管理、技术创新联动,实现效率、效益提升》《以标准化管理提升高棒锚杆钢产品质量》分别荣获公司基层单位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创新工作室赋能轧钢新质生产力,未来,该工作室将不断突破自我,打破格局,以创新引领轧钢高质量发展,打造接地气的创新工作室,让创新工作室实现“一个人带动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培养一批人才,一个平台成为一个高地”的良好态势,在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