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领两融合| 炼钢厂深入开展“四个+”行动 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融合共进
2024-08-26创新力就是发展力,创新力就是竞争力。炼钢厂聚焦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以“四个 ”深化集团“一引领两融合”和公司“四个一”活动,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管理创新,助推新产品开发全要素全流程精益管控,更好支撑企业产品战略转型。上半年,公司免精炼直上工艺条件下中高碳紧固件钢连浇炉数进一步提高,整体工艺技术指标明显进步,45-1品种钢连浇炉数由18炉提高到39炉;渣料消耗首次破4见3,达到37.77kg/t。
在层层深化建机制中做好顶层设计
集团党委印发《关于在全集团深入开展“一引领两融合”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的安排意见》后,公司党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结合企业实际,细化为“1234”工作要求,深入开展“一引领两融合”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其中“1”和“2”重在专业角度牵头,“3”和“4”重在基层党组织牵头,以“四个一”为着力点,压紧压实责任,确保各重点项目高效推进、任务目标高质量完成。
为更好落实“四个一”,炼钢厂党委以“四个极致”为目标,结合实际提出“四个 ”。具体为:“思想 创新”追求极优配置,拓宽新产品开发新思路,打造公司“拳头”产品,走实差异化市场竞争之路。“理论 创新”追求极低成本,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打通新产品开发路上的堵点,解决制约新产品批量化生产的“瓶颈”问题; “实践 创新”追求极致效率,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推进技术迭代,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专利成果。“管理 创新”追求极致能效,以管理手段创新,形成长效机制,助推公司新产品转型之路行稳致远。
在深入推进保落实中创新创效
一是思想 创新,进一步明确新产品高效生产新思路。公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以螺纹钢系列为主(占比70%左右)。炼钢工艺装备水平低、工艺技术操作水平不高等都成为制约品种钢开发生产的主要因素。对比行业内同类紧固件钢生产工艺,全部为转炉 LF精炼 连铸,而且连浇炉数最高32炉次,而公司连浇炉数最高仅为18炉次。该厂党委以“一引领两融合”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为引领,聚焦产品结构战略转型目标和紧固件用钢卓著品牌建设需求,上半年,党委班子组织开展11次基层大走访,解决职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124项,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产品研发思路和定位,即中碳紧固件钢免精炼直上工艺长浇次高效生产,为推进产品结构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理论 创新,完美解决塞棒侵蚀不均问题。塞棒侵蚀不均匀,塞棒控不住流,会导致堵流生产,造成浇注周期延长,使要钢温度升高,塞棒寿命缩短,这是新产品生产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困扰了炼钢厂很长一段时间。今年“一引领两融合”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中,炼钢厂将其列入“四个一”重点攻关项目,充分利用炼钢厂职工创新工作中心资源集中、人才集中、专业集中的优势,对制约新品种开发的系列瓶颈问题展开了攻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中间包冲击区、浇铸区流场运行规律,自主设计了中间包冲击区、紊流控制器及导流孔角度,有效解决了流场不均导致塞棒局部侵蚀下线的问题,实现塞棒侵蚀速度的一致性。同时,该厂还设计了塞棒渣线 棒头部位外形,定制了多材质组合式塞棒,将塞棒寿命由之前的10.5小时提高到24.5小时以上,获得“一种塞棒工操作培训工作台”等3项专利。
三是实践 创新,钢水连浇炉数实现新突破。钢水连浇炉数是实现品种钢批量化生产、低成本生产的关键指标。连浇炉数越高,生产成本就越低。中间包耐材寿命长短直接影响到品种钢连浇炉数的提升。该厂通过对中包耐材工作层和永久层实际生产工况研究摸索,设计制定了工作层干式料、永久层浇注料配比、粒度等标准,大幅度提高了中高温强度。中间包耐材寿命由10.5小时提高到24.5小时;连浇炉数由之前的18炉提高到最高39炉,获得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
四是管理 创新,关键技术指标攻关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提升新产品生产指标,炼钢厂在工艺管理、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开发了吹氩保护中包盖、在线钢包带盖反吹及水口辅助烘烤等成套装置;设计与耐材合理匹配的烘烤曲线及制度、钢包自开制度、全保护浇注、开机起步预设拉速,通过现场“师带徒”培训实操,实现钢包自开率99%以上、开机成功率100%效果,热轧圆钢1/3热顶锻合格率可达99.39%以上。
在创新实践重实效的探索中沉淀智慧
关键指标实现突破。依托“免精炼 长浇次”节约高效生产工艺路线,通过“四个 ”创新实践,炼钢工序各类质量指标和技术指标屡创纪录,45-1钢种1/3热顶锻合格率逐月提升,二季度各月均达100%;渣料消耗从43.80kg/t降低至37.77kg/t,实现历年最好水平。
精益管理成为常态。开展中碳紧固件钢“免精炼 长浇次”技术创新的同时,该厂进一步完善了品种钢质量管控,形成了矩阵式管理体系,纵向自上而下强化层级管理,横向打通专业间、系统间、工序间的壁垒,实现相互协同支撑。梳理7项转炉和连铸工序关键控制点,新增8个钢种的操作要点,修订完善4项制度,45-1、40Cr钢种形成成熟的工艺、操作体系,品种钢开发体系日臻完善,实现精益化管控、精细化治理。
技术人才持续扩围。通过现场“师带徒”培训实操,该厂培养了能够完全独立操作的塞棒操作工16名。先后实施技术攻关课题31个;申报科技项目6项,其中2项荣获首钢集团科技成果奖,3项荣获公司科技成果奖;申请专利13项,发表专业技术论文3篇,为开发更高附加值产品补齐了技术短板,更好赋能公司产品结构战略转型。
下一步,炼钢厂将持续深耕品种钢直轧技术研究,助力新产品研发迈上新台阶,为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做出长钢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