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首钢科学家”风采录

2024-03-22

2024年春分时节,第二届“首钢科学家”评选产生。这是首钢集团授予科技人才的最高荣誉,也是首钢三支人才队伍中科技人才职务职级的最高等级。

让科学家故事激励你我,让科学家榜样引领创新,让科学家精神光耀首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们的风采与荣光!感悟他们的成功与贡献!


首钢一级科学家


李杨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58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长期从事冶金能源与环境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工作。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专题负责人,主持、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9项。主持完成“基于钢铁流程余热利用的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创造性地将“水电共生”“热膜耦合”“水盐协同”系列工艺技术应用于首钢京唐二期工程,建成国际上效率最高的能源梯级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评“中国钢铁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优秀科技人员”“海水淡化行业领军人物”“首钢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北京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张卫东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室

56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在炼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方面成绩显著。主持和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超大型高炉高效低耗技术集成》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实现多项技术突破,项目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974亿元/年,降低CO2排放总量58万吨/年。世界首创镁钛低硅新型球团矿,球团矿综合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钢铁流程绿色化关键技术》中子课题《多目标优化的清洁低碳综合炼铁技术》研发工作,在京唐超大型5500m3高炉示范工程上实现了高炉高比例球团矿冶炼技术的应用。获评省部级科技奖12项、首钢科技奖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项,发表论文26篇。

张思斌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室

55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主要从事炼铁工艺技术研究、炼铁新技术及节能降碳新技术开发工作。开展一业多地高炉高效低耗稳定顺行技术研究及应用、各地高炉指标优化和疑难炉况快速治理恢复、通钢高炉提产降耗长期稳定运行技术研究及炼铁生产实践技术创新研发等科研项目攻关,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处理13座高炉治理恢复项目50余次,累计经济效益超8亿元。率先在国内2000立级高炉上应用炉缸快速浇注技术,助力实现高炉高产低耗、极低成本和极致效率。担任全国重点大型耗能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全国冠军炉竞赛)评委。获评全国冶金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发表论文26篇。


首钢二级科学家


王凤琴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

50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她的“自驱特型”就在首钢科研沃土里孕育并迸发出勃勃创新活力,成为一名典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她自学了结构、流体、材料等多项仿真技能,推动中间包数值RTD等仿真技术应用落地产生实效。跨界攻关了中厚板ACC控冷系统及热连轧板形控制系统,建立了一支二级过程控制团队。主动进行智能制造转型,带领团队开发了自动出钢、MCCR板形、全机架秒流量厚控等技术及翘曲、在线辊缝仪等智能检测装备,开发的APQP系统上线应用,主持建立首钢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为首钢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获评省部级科技奖3项、首钢科技奖10余项,首开设备3项,首创工艺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项。获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示范性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毛庆武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56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术专家。他长期致力于冶金工程设计及装备开发工作。研究开发了特大型高炉干法除尘紧凑化工艺、大功率煤气温度调控装置、高炉煤气管道系统防腐、全干法TRT工艺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每座高炉直接经济效益5980.4万元/年。主持完成“特大型高炉高风温新型顶燃热风炉技术开发”项目,填补世界炼铁技术空白。获评省部级科技奖10项、首钢科技奖15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3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制定标准7项,发表论文30多篇。

刘锟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

44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主要从事热轧产品及工艺开发工作。主持完成“绿色高性能系列集装箱钢板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攻克多项行业课题,助力首钢集装箱钢板多年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主持完成钢结构用系列高性能耐候钢创新,承担4个国家纵向科技项目,助力首钢钢结构用耐候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应用于冬奥场馆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主持完成农机用钢系列、中高碳特殊钢等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北京市劳动模范,获评省部级科技奖6项,3项产品国内首发,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制定标准14项,发表论文51篇。

杨庆彬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57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炼焦行业首席专家。他主要从事炼焦配煤、干熄焦技术、煤气净化、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和技术管理工作。先后主持建设首钢迁焦一期和首钢京唐一期、二期焦化项目,在自主集成创新和设备国产化率方面成效显著。带领京唐焦化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荣获“全国焦化行业示范企业”。参与科技部“十一五”课题“大型焦炉高效能源转换技术”和“十三五”课题“干燥煤绿色化高效炼焦技术及应用示范”研究,荣获首钢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获评各级科技奖20余项、管理创新成果奖1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参与制定标准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降向冬

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59岁,高级工程师。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副理事长,他在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及高温合金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领域贡献突出。主持开展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的原创技术策源创新,首创了新一代镍基变形高温合金成分体系,产品应用于首台套重型燃机燃烧室制造,解决了我国重大项目材料“卡脖子”问题。主持开展以全链条自主可控为目标的产业链延伸攻关,助力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发动机密封技术实现升级换代。获评省部级科技奖3项、首钢科技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

郭立伟

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49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长期深耕轧钢工艺过程持续改进和优化,轧制过程数学模型的建模、优化和开发,以及智能制造技术在冶金过程效能提升和参数优化工作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完成轧制过程相关产线过程控制系统的国产化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开展大数据协同分析、产线集中控制和数字化改造,成果在“迁钢硅钢——冷轧智能工厂建设”“顺义冷轧灯塔工厂建设”“首钢京唐4300产线集中控制项目”等重大项目中成功应用,促进了首钢板带材产品的控制精度和产品质量提升。获评首都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首钢科技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论文19篇。

郭新文

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

58岁,正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校外合作导师。主持完成“棒线材铸轧一体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创新性地开展双铸机多轧线无补热直轧工艺技术研究,对国内钢筋生产企业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具有引领示范效应。主持完成“低合金高强度热轧抗震钢筋产品与关键装备技术研发应用”项目,成功开发新型高强抗震钢筋,产品应用于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获评省市级科技奖4项、首钢科技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1部。

程华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55岁,高级工程师。他全身心投入环保新技术开发工作,为迁钢公司成为世界上首家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作出积极贡献。开拓技术服务市场,帮助61家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综合创效1.05亿元。发明高炉煤气零放散技术,广泛应用于唐山地区。参与形成《京津冀区域VOCs优化分级减排方案与排放限值(建议稿)》,为推动大气污染物深度减排和科学管控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获评省部级科技奖3项、首钢科技奖7项,主持及参与制定标准6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河北省最美蓝天卫士、唐山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

谢木才

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55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等工作。开展高层装配式住宅内嵌式外墙安装、柔性连接、装配化施工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了首钢自有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开展首钢北京老工业区城市更新改造施工技术研究,结合首钢北京园区改造施工,研发并创新应用综合静态切割、干法粒子喷射清理、旧有结构基层修复、既有钢结构带锈防腐等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垃圾焚烧发电综合施工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获评省部级科技奖6项、冶金行业部级工法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主持重点工程获鲁班奖2项、国优奖3项。

滕华湘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

47岁,正高级工程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他主要从事冷轧镀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工作。组织完成“汽车用高性能复相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高鲜映性免中涂汽车外板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的集成创新”“高品质热镀锌、合金化镀锌汽车板质量性能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等课题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引领并推动了国内镀锌汽车板生产技术进步,助力首钢产品广泛应用于宝马、大众、长城、吉利等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获评省部级科技奖4项、首钢科技奖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9项,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