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钢之星”之“争先之星”| 王文华:1%的攻关
2023-12-15王文华是一名“钢三代”,他的爷爷是建厂时期的老军工,父亲也把半生的热情投注到了长钢这片土地,两代人对长钢的炙热情怀,在王文华大学毕业回到钢城的那一天起,就像潮水一样汹涌地灌注进他青春激扬的血脉之中。
参加工作后不久,父亲第一次和王文华端起酒杯,有了两个男人之间的交流。父亲对他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想发光,得是真金!你现在还年轻,还有大把的时间把自己淬炼成一块金子!”父亲的话更加坚定了王文华的信念:再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微光,努力的人生到哪都能出彩!
从那一刻起,王文华收起青春的不羁向自己发出挑战,从零做起,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在企业发展的洪流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2018年,公司上马新钢渣处理线。经过一系列达产达效的艰难攻关,炼钢的磁选铁回收率从16%提升至18%,最后终于达到19%。大伙都挺高兴:回收率的一步步提升,证明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可当他们得知,当时先进企业的回收率能达到20%以上时,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大家可能会说,19%和20%,也就差1%而已。是啊,这1%,代表炼钢钢渣中的含铁物料流失了1%,意味着炼钢固废利用率减少了1%,折算成经济效益,每年就要损失近百万元。在企业全力追求极低成本之时,这1%,就是王文华和他的攻关小组的奋斗目标!
那段时间,王文华每天十几个小时待在生产现场,仔细摸排每个生产环节,查找制约回收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后来发现,布料均匀是提升回收率的前提。几经尝试,他们决定在振动给料器上增设一个分料装置,这样能最大程度确保布料的均匀性。但分料器安装的角度和间距,则需要多次尝试才能得出精准数据。这就让攻关陷入两难的选择:每次调整分料器的角度和间距,都需要停机拆卸和安装。频繁的非计划停机,势必会影响生产。而且实验时,需要有人守在振料器两侧,以便随时采集数据,这又存在安全隐患。无奈之下,实验只得暂停,攻关陷入僵局。
难道之前的努力就这样付之东流?难道一点挫折就要放弃攻关?王文华不甘心!望着生产线上流动的钢渣,他的脑海里突然迸出一个念头:钢渣可以流动,水也可以流动,能不能在停机时,用水流模拟钢渣物料流动?这样既能保证安全,还不影响生产,又能极大提高实验效率,可谓一举三得。想法付诸行动,按照这样的方法,他们的攻关顺利推进,通过合理控制棒磨机进料量、在人字仓内增加导流板等方法,成功将磁选铁回收率提升至20%以上,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1%的提升,给了大伙儿极大的信心,更让他们有了向高水平迈进的勇气。今年以来,公司根据集团安排,以“四个一”为抓手开展“双争做”活动。如何争做有追求职工?王文华认为,作为一名基层职工,就是要在一次次的技术创新中、一次次的破解难题中,为自己的“高追求”增色。
更换皮带托辊在设备日常维护时较为常见。为了提高托辊更换效率,他带头成立了研发小组,从利用千斤顶更换汽车轮胎中受到启发,研制出一种更换皮带托辊的便捷工具,极大提高了换辊的效率和安全性。他们还从延长设备寿命、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工作效率等多方面,提出并实施合理化建议32项,产生经济效益五十余万元。他们的班组管理经验成果《绿色回收—打造质量信得过班组》,先后在山西省、长治市参加质量信得过班组成果交流,最终荣获国优称号。
这些年,学习、工作、创新攻关占去王文华时间精力的99%。如果说这99%中,他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在属于家庭的1%里,他却满怀愧疚和不安。女儿想去公园玩,他答应了一遍又一遍,却一推再推;爱人半夜临产,病床都排不上,他却守在岗位上赶不回去;父母是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坚强后盾,他却没有时间陪他们聊聊天……
得与失,是一次次无法两全的取舍。每当王文华走进厂区,来到岗位上,每当他一次次为着指标再攀新高不懈努力时,一次次在做“有追求职工”中奋勇前行时,一次次朝着长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全力迈进时,他觉得,自己无悔、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