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钢之星”之“创新之星”| 柏鹏飞:砥砺深耕 履践致远

2023-12-13

柏鹏飞,是炼铁厂技术科的一名烧结工艺技术员。刚参加工作时,岗位上的师傅就对他说:“长钢是个有历史有故事的企业,你们青年人来了要想待得住就必须尽快融入,把自己真正当成一名长钢人。”对于这个问题,他曾经思考过,彷徨过。他明白青年的优势不仅仅是年轻,更是代表热烈、正义、无所畏惧的一种精神标注。如今13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明白,践行“艰苦奋斗、勤俭办企、勇于担当、改革创新”十六字长钢精神,脚踏实地,将理论融入实践,开拓创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就是一名合格的长钢人。

2011年,在领导、师傅们的帮助下,他开始参与烧结配矿。烧结生产讲究“七分原料、三分操作”,原燃料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烧结矿产质量。岗位上的同事们经常开玩笑地自称“烧结厨师”,可在他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责任。烧结配矿,不仅仅要求会测算,更考验对所用原料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冶金性能掌握程度,彼时的他只是个“小白”,但骨子里的“不服输”推动着他不断向前。

“好厨师不会节约成本可要不得”,随着钢铁行业进入“寒冬”,“经济配矿”的概念逐步盛行。他所在的团队积极应对,建立了原料数据库,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原料评价体系,高比例劣质矿烧结、大比例澳粉烧结、低碱度烧结、固废配用优化……有效降低了生铁成本。

“以风为纲、精心备料、稳定水碳、铺平烧透”是烧结操作的十六字方针,看似简单的16字却涵盖了烧结操作的精髓。风、水、碳、布料,不同的原料结构需要不同的平衡组合,任何一方面控制不到位都可能引起烧结生产波动,影响烧结矿产质量。

作为一名基层技术人员,跑现场,多看、多问、多了解,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还记得一次在烧结混料岗位上,他问一名新入厂职工:“如何判断混合料的水分?”那名职工张口就说:“用手捏紧,轻轻抖抖。这可是我们混料工的基本技能。”“可是每次测水分,我和师傅的经常不一样,我觉得我的准,师傅觉得他的准。”职工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深深地触动了他。的确,这种完全依靠人工经验来判断的模式不确定性太大,极易影响后续生产工序的整体稳定。因此,排除人为操作影响,实施自动化控制势在必行。

要实施自动加水,硬件安装只是基础,依据检测结果实现自动调节加水量的自动化程序设计才是关键。为此他找来了搞电气、搞程序的两名同事一起组成了攻关小组,还邀请了当时首钢技术服务组驻厂专家作为指导老师。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从影响加水量的变量因素着手,混合料原始水分、生石灰消配用水、生石灰下料波动、返矿配入量等,寻找它们之间的共线性,以确保给水程序设计合理,避免因自动加水程序的启停设置不合理而造成混料出干料、湿料,石灰未消配,皮带灌水等严重后果。他们不断进行生产调研与理论设计,一次次推翻重置,最终从理论加水量与实际加水量的偏析参数给定、报警与修正,到正常、异常紧急启停的不同连锁机制,再到控制界面修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

经申请,借2019年5号烧结机大修机会先行对5号混料进行了自动加水改造。然而在调试阶段新的问题出现了,自动加水后的混合料仍会阶段性发生出湿料或者出干料的现象,对此,小组成员轮班蹲点现场,仔细摸排仍未发现问题所在。为了尽快解决问题,他组织各班的混料工开了一次头脑风暴会,大家都把自己的怀疑一一说出,最终发现是各配料秤落料点到混料滚筒内加水点距离不一样,导致了数据连锁的延时设计不合理。于是他立即到现场一一测量,迅速调整设计,使得阶段性出湿料或者出干料的现象得以消除。自动加水正式投用后烧结混合料水分控制范围也由标准±0.5%降低到±0.3%,较之前人工加水有大幅度的提高,为烧结质量的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创新之路道阻且长,有荆棘、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他负责的《烧结烟气交叉循环利用》科技项目先后获长钢科技进步二等奖、首钢科技进步三等奖、山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烧结矿提品降硅控铝技术》获长钢科技进步二等奖;《自制皮带秤减速机拆装装置》获长治市“五小”竞赛优秀成果三等奖;《一种新型粉料仓截止阀》《一种非对称结构的烧结机台车篦条》等四项专利先后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回望来时路,一路付出,一路收获。作为一名不怕困难的炼铁人,作为一名在企爱企的长钢人,他有决心、有信心砥砺深耕、奋楫笃行,助力长钢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不断加速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