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日报》头版| 坚持创新引领 用好“关键一招”

2023-11-09

小编的话:11月8日,《首钢日报》头版《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大家谈》专栏刊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春生学习贯彻集团“三创”交流会精神文章——《坚持创新引领 用好“关键一招”》。现对文章进行转载,以飨读者。

集团“三创”交流会上,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强调,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是我们今后两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这是集团着眼长远发展做出的战略选择,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首钢场景的“关键一招”,更为长钢牢牢牵住技术创新“牛鼻子”、下好技术创新“先手棋”注入了新动力。当前,“十四五”发展“棋至中局”,内外部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长钢公司将切实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转化为对标对表、挂图作战的具体举措,坚定不移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作出长钢贡献。

坚持技术创新引领,在“锻造长板”上持续发力,做强和拉长比较竞争优势

集团“三创”交流会强调,要坚持“问”在市场、“落”在现场,把“锻造长板”作为主攻方向,在市场结构性需求变化中抢抓机遇,以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供给,打造企业比较竞争优势。

企业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胜。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相比,长钢公司没有区位、规模、装备优势,主要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近年来,长钢在现有产能容量、装备水平条件下,始终坚持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先后对两座高炉进行大修,建成投运了焦化项目,完成直轧和150毫米改160毫米方坯改造等,通过持之以恒的工艺革新和技术改进,以“小投入”换来了“大产出”;配套优化提效持续推进“两化”融合,轧钢厂机器人自动焊标牌系统、炼钢分析室检化验机器人等上线运行,劳动强度大、工作任务单一的岗位逐渐被机器人取代;针对“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产品弱势,持续加大非线螺产品和市场开发力度,对冲建筑长材产品竞争风险。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严峻的行业形势,要想占领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必须牢牢牵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长钢公司要坚持创新自觉、创新自信,将创新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聚焦“四个制造”锻造长板,做强和拉长比较竞争优势。要深耕铁前高效低耗工艺生产技术,扎牢负能炼钢的全方位根基,挖掘直轧项目高效低耗运行潜力,推进铁—钢—轧界面高效衔接技术,以技术进步推进高效制造;要持续保持战略定力,加强非线螺新产品开发和认证,不断增强产品综合竞争力,提升高品质制造水平;要用好生产指挥中心、数据中心等“两化”项目,加快智能制造进程,力争把技术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进企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协同发力,推进企业效率效益双提升

集团“三创”交流会强调,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切实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服务优势、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直接策源,管理创新是推动技术创新快速价值创造、稳定价值输出的重要支撑,商业模式创新重在开辟价值创造的新赛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年来,长钢公司围绕深化改革、转型提效、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等具体实践,不断深化管理创新,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上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连续四年开展“学巴钢经验·促指标提升”工作,建立完善了组织、指标和激励“三大体系”,以小指标的不断进步促公司经营生产大指标的持续提升。1—10月份铁成本、高炉利用系数、吨钢转炉煤气消耗、吨钢综合能耗等23项指标多次刷新纪录。

今年,长钢公司以“四个一”为抓手,深入践行“双争做”,将“学巴钢”五级指标体系延伸至职工层面,1—10月份,确定单位层面目标措施473条,已完成236条,产生经济效益10046.2万元;确定职工个人层面“四个一”项目13264条,已完成5515条,产生经济效益10510.21万元;确定职工开展创新课题攻关209个,已解决问题199个,产生经济效益7832.79万元,为长钢公司牢牢守住生存底线提供了有力支持。

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长钢公司要不断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力,在重点项目上拓展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深度融合的新思路,实现新成效;要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以长钢宾馆独立运作和公铁联运物流园项目一期工程“集装箱发运”为试点,进一步推进非钢辅助单位市场化改革;要着力推进卓著品牌创建工作,以打造紧固件用钢产品卓著品牌为新“龙头”,带动其他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实施,形成“1 N”产品结构战略转型的品牌强大效应,打造享誉全国的“首钢长钢品牌”;要坚持问题导向,真对标、对真标,深刻剖析同行业先进企业在指标数据背后的技术含量、管理逻辑,持续构建精益管理体系,努力形成“1 1>2”的创新成效,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坚持“人才强企”,助推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集团“三创”交流会强调,要完善“选培用评”全链条人才开发模式,进一步健全人才成长通道和激励机制,在科研攻关主战场发现人才,在生产制造第一线培养人才,在市场开拓最前沿锻炼人才,大力营造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发全员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归根到底是靠人才创新。长钢公司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三支队伍建设和薪酬激励机制改革,为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化技术技能人才体系建设,大力选树和培养首钢工匠、长钢工匠、行业及省市各类技术能手,增强职工学技能、练本领的积极性;通过各级岗位练兵、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比武的“以赛促训”,让“人人求创新,人人提技能”成为新常态;加强高校毕业生管理,强化岗位锻炼,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快速成长。

企业发展,人才建设是关键。长钢公司将持续做强技术创新的“人才引擎”,按照《长钢公司职工岗位分类管理规范》,着力加强关键岗位和重要岗位技术人才队伍培养,逐步市场化用工替代辅助性岗位人员;要以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以人才“智高点”抢占科技“制高点”;要做好科技、技能领军人才传帮带,在重点工作、重要项目上大胆使用青年人才,适时延伸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技能等级,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总量和质量。

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未有尽时。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长钢公司将切实增强技术创新的紧迫感,提高管理创新的实效性,摸索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路径,以更加稳健的步伐、昂扬的斗志、敢闯的干劲、敢赢的锐气,创出全年新业绩,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中增添长钢动力,贡献长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