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匠是这样“炼”成的
2018-05-09他爱钻研,为了技术攻关,涉猎多领域的知识;他精益求精,不惧挑战,进行“刀尖革命”,流程再造;他甘于奉献,“种麦子”式培养技能人才,一茬又一茬。然而,最难得的是他有一份热爱和一心坚守,三十年如一日专注数控加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技校毕业生,自学成才,直至成为北京大工匠。
“人的价值在于能在岗位上创造多少价值。”这是首钢机电公司卫建平作为一个北京大工匠的初心。
百炼成钢:从“零起点”到数控达人
“比赛考的是精准度。”谈起此次北京大工匠决赛,卫建平仍然记忆犹新,比赛项目是制作打气筒,难点就是气缸和活塞精度要求。一根头发丝一般是0.06毫米,这次比赛制作的活塞直径为24毫米,误差必须控制在-0.02到-0.04毫米,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的1/3。气缸制造要求更为严格,精度误差范围控制在0到 0.016毫米。此次数控机床加工比赛一共有6名选手进入决赛,赛程规定在3个小时内,完成打气筒的设计、制造、组装,实现功能,最后打起一个气球。卫建平顺利进入总决赛,与一个曾经获得全国前三名的年轻选手进行对决。由于现年52岁的卫建平在体力、视力方面处于弱势,他只能发挥制造程序设定、工艺路线选取的优势,最终以高出对手0.2分的成绩夺冠,荣获北京大工匠的称号。
这一称号不仅记载着他爱岗敬业,潜心学习,从一个普通操作工成长为闻名国内的数控加工技术专家的成长经历,也是他坚守信念,勇于创新变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在探索效率高、技术新、管理先进的冶金装备制造新路中赢得的一份荣誉。
可能有人会问:他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师出哪门?在常人的心目中,恐怕都会这么想。记者可以告诉大家,这一切都是他自学成才的结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一个普通操作工,成长为北京市数控行业的领军人,卫建平20年风雨兼程,一边工作一边上大学,陆续取得三个大专学历和一个本科学历,分别学完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与应用等多个专业。
回想过去,奋斗的艰辛与收获的幸福一样刻骨铭心。“多少年后,你会觉得困难这个东西,对成长竟是那么珍贵,甚至要虔诚地感谢它,因为正是它激发出你的勇气、力量和你自己都无从知晓的潜能。”说这话时,卫建平脸色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