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攻坚四季度 决胜勇争先| 创新发展的“成长秘钥”


2025-11-17

创新的火花,在基层迸发;创新的源泉,在一线涌动。走进炼钢厂创新工作中心,笔者实地探寻一项项成果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成长秘钥”。

步入中心,制度展墙与专利证书格外醒目。“如今的创新中心,是由孟义春、郭昌杰、韩学义、贾鹏岗、陈勇五名骨干领衔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整合组建而成。”负责人孟义春介绍:“整合后更有利于集中管理,实现人才集聚、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创新格局。”

“术业有专攻,创新中心也配备了专业的硬件设备。”顺着孟义春的指引,一台3D打印机静立转角。“这是我们近年引进的新设备,不仅助力模型研发,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硬件支撑。”他边说边启动设备,现场演示起来。在3D打印的“魔力”下,团队成员天马行空的创意,正以实物模型的形式跃然眼前。

刚加入创新中心的连铸中间罐浇注岗位职工段闫超深有感触:“在这里,我们能充分利用厂里配备的模拟炼钢系统、3D打印机等软硬件,更高效地推进课题攻关,加速成果转化。”“今天重点讨论如何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量,这是今年中心的难点课题,请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在创新中心多功能会议室,一场围绕提效减排的“头脑风暴”热烈展开,成员们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如果说软硬件是基础,那么人才的快速成长,就是创新中心攻坚克难的关键。创新中心的意义,远不止物理空间的整合与资源的集中管理,更在于为智慧碰撞、人才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除了各工作室的独立研究空间,这里还设有集中研讨的多功能会议室,成为激发灵感、凝聚共识、形成方案的“智慧枢纽”。

在“理论 实践”双轮驱动下,攻关团队将目标、理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切实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45-1品种钢生产连浇炉数突破46炉,创历史新高!”连铸作业区副作业长王永杰兴奋地介绍。这标志着该厂在长浇次品种钢生产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次次突破的背后,是创新中心力量的持续积累,是团队成员深入现场、协同攻坚的生动写照。

跟随镜头,来到创新的主战场——炼钢一线。在5号连铸机浇钢平台,两名职工全神贯注地盯着结晶器液面,台下一根根火红的铸坯缓缓移向冷床。在机长指挥下,品种钢生产有条不紊。

“5号机是我们产品结构调整的主力装备,既是课题攻关的关键点,也是检验成果的试验场。”孟义春介绍。在5号机现场,我们“一镜到底”,目睹了团队成员自主设计的中间包冲击区、稳流控制器,定制的多材质组合式塞棒,重新设计的塞棒中包挡渣墙,以及吹氩保护中包盖、在线钢包带盖反吹及水口辅助烘烤等成套装置。“这些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孟义春语气中充满自豪。

连铸作业区的“发明达人”郜栋向我们展示了他自主设计的水口烘烤倒吸风装置及便携式中间包水口辅助烘烤装置。“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改进后的第三代产品,不仅更小巧,烘烤效果也有质的飞跃。”郜栋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的“宝贝”。

探索永无止境。面向未来,该厂将继续依托创新中心,瞄准前沿技术,持续突破瓶颈,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经营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