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篇

长钢的前身故县铁厂,始建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根据地亲手创建的第一个红色钢铁企业,是中国红色钢铁的摇篮。在70多年的坎坷发展中,经受住了各种严峻挑战,也培育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长钢企业文化不断培育、演变、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1946——1952年 艰苦创业期

        1953——1978年 曲折前进期

        1979——2000年 经济转轨期

        2001——2008年 发展壮大期

        2009——2014年 重组融合期

        2015——现   在  转型升级期

        一、1946年——1952年 艰苦创业期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百折不挠、敬业奉献,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开放包容,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八路军总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太行山腹地建设新型军事工业基地”的战略指导思想, 1946年2月26日,军工部派出的勘察小组选址屯留故县村东头,确定在此建设上党钢铁工业基地的核心——炼铁厂。1947年3月,围绕建设日产5t高炉,基建工作全面铺开;5月,工业重镇阳泉解放,根据上级指示,军工部将阳泉铁厂日产20t的高炉整体搬迁到故县,不仅加快了上党钢铁工业的建设步伐,还提升了故县铁厂的装备水平,扩大了炼铁生产规模。

        长钢建设初期,外线战事正急,各种物资、器材极度匮乏,创业者们白手起家,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打地基没有钢筋水泥,他们就用坩土、石灰、红土组成三合土层层夯实,用铁路道轨代替钢筋,做出符合承重要求的高炉地基;从阳泉搬运高炉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就用汽车轱辘和梁架组成平板车,将木杆辕绑扎在车轴上作方向舵,前后系上大麻绳,200多人前拉后拽,翻山越岭、往返三次,才将高炉搬至故县;没有耐火砖,他们将古庙的大殿改作烘烤房,用旧道轨打制铁、木锉刀,用石碾或中药粉碎槽代替粉碎机,用农家马尾筛筛料,用口尝辨别耐火材料的性质;安装焦炉侧柱没有工字钢和槽钢,他们用旧桥梁和道轨拼成型钢代替;切割钢板没有氧气,他们靠人工硬碰硬剁,几个人汗流浃背干一天,仅能切开一米多,就这样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寸一寸向前挪……无论遭遇了多少困难和挫折,他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迎难而上,战斗不息。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初期,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百折不挠、敬业奉献,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开放包容,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故县铁厂精神。

        在故县铁厂精神的指引鼓舞下,长钢第一代建设者凭借着百折不挠的韧性和敢于抗争的血性,苦战一年多,终于1948年1月10日流出第一炉铁水,结束了根据地不能生产灰生铁的历史。生产的五零、八二、一二零、一五零等各种规格型号的迫击炮弹有力地支援了各个解放战场,战争年代8次受到表彰,在中国冶金军工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不仅为国家冶金部、兵器部及周边的太钢、安钢、邯钢等新中国创建的钢铁骨干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技术管理人才,也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过不朽的贡献。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太钢时指出:“故县铁厂是我党在根据地第一个正式建设的厂,是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建成的。”这是对故县铁厂红色企业精神的高度概括。

故县铁厂的创建者和领导骨干是由老红军、老八路和抗大学员组成的英雄群体,他们来自延安、来自抗战期间我军在太行根据地建立的各个兵工厂,许多人是久经考验的共产党人。老一辈人“艰苦奋斗,勤俭办企”的精神是我党我军优良作风的光辉结晶,和太行精神同根同源,是延安精神在上党革命老根据地的延续,是几代长钢人薪火传承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长钢文化的红色基因。

        二、1953年——1978年 曲折前进期

        爱党爱国 无私奉献 发愤图强 荣辱与共。

        五十年代初,故县铁厂由军工系统下放地方,停产炮弹后生铁无销路,企业第一次出现生存危机。职工们主动谋求发展,酝酿上马炼钢工艺。没有厂房,就将1947年建造的木结构铸造厂房改作炼钢厂房,将木柱子全部涂上红泥覆盖防止失火;没有炉子,就将当年试验搅拌炼钢的试验炉改造后使用。接着又改造300mm小型轧铝设备上马轧钢生产线,开建4号、5号两座100m3高炉,建成9吨转炉、3吨电炉、无缝钢管生产线,使企业完成了军工到地方角色的转换,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已具雏形。

        六十年代初,经历了两年大跃进高烧的长钢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全线停产。但职工们不甘心长钢就这样倒下,坚信“再困难也比不上战争年代困难,再苦也没有战争年代苦。”他们凭着这样一种坚强信念,奔走呼号,重整旗鼓,咬紧牙关将大跃进期间上马的两座6吨空气侧吹转炉建成,使生产得以重新恢复,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终于柳暗花明。1963年,钢、铁、焦等产品技术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实现“地球转一圈,日盈2万元”,炼钢车间创造了“百分赛”经验,吨钢成本比国家计划降低61元,长钢成为山西省乃至华北地区骨干钢铁企业之一。

        1965年,国家出于战备需要,提出了建设“小三线”的战略决策,长钢因曾是军工厂和靠山隐蔽的地理环境,被列为全国首批小三线企业之一。据此,冶金部对长钢进行了整体规划,投资1120万元(占长钢当时固定资产的25%),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九大骨干工程项目建设,对现有生产工艺进行改建和扩建,由普通钢厂改为特殊钢厂,既生产民用产品又生产军工产品,生产出了普碳钢、合金钢、螺纹钢、工具钢、锻材、无缝钢管等21个规格品种的产品。

        1978年,长钢完成了“小三线”建设的继续扩展和完善,形成了年产钢铁各20万吨、材18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了很好的发展势头。

        三、1979年——2000年 经济转轨期

        艰苦奋斗严管理 科教兴厂创一流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长钢也打破多年来“全厂一本账、万人一口锅”的大锅饭管理体制。1980年7月1日,长钢被省政府列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实行利润递增包干分成形势,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当年长钢停止连续12年亏损的局面,开始扭亏为盈。1981年,冶金部在长钢召开全国中型企业标杆厂现场会议,长钢作为标杆厂向与会者介绍了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长钢努力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上下功夫。1989年底,先后开发和试制了轻轨、周期扁钢、锚杆钢、管坯钢、焊条钢等新品种,生产的焊条钢质量稳定、性能可靠,深得广大用户好评,产品覆盖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焊条市场,并且打入美国市场。

        1995年,长钢党委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领导组,并在全体职工中征集、提炼、塑造新的企业文化精神。征集长钢精神用语200余条,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了“艰苦奋斗严管理 科教兴厂创一流”的长钢精神。

        四、2001年——2008年 发展壮大期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

        这一时期,长钢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技改建设高潮,共完成骨干技改项目百余个,对旧区实施填平补齐,在新区建设了以H型钢为终端产品的第二条钢铁生产线,技术装备实现更新换代,企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非钢产业基本形成了从资源、产品到废物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百万吨矿渣超细粉水泥生产线,利用矿渣生产环保路面砖和墙体材料;长钢奶牛场成为长治市第三大奶业基地;“上党”牌冷饮产品在市场叫响;“漳泽湖”牌纯天然饮品行销全省;组建太原工贸公司、工程建设公司、机械运输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向社会开放、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针对老牌国有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政出多门、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痼疾,从2001年底开始,长钢实施了业务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三三三”末位淘汰考核制度等改革,企业初步建立起了与建设现代化企业和现代化企业集团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2001年底,长钢成立了企业文化部,同时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对企业文化的视觉、理念、行为等三个识别系统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制订长钢职工行为规范,创作厂歌,统一着装,统一企业标识,统一制作厂徽,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的长钢精神,并于2007年编写了《长钢企业文化手册》。长钢和长钢人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社会公众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五、2009——2014年 重组融合期

        开放 包容 务实 创新

        2008年,长钢总结改制失败教训,提出了“开放 包容 务实 创新”的长钢精神新内涵。

        2009年8月8日,长钢与首钢集团公司联合重组成功签约,成为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后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区企业重组。在集团公司“以开放的视野实现首钢伟大转型”的旗帜下,长钢从统筹谋划企业生存发展大局出发,主动适应市场,坚持不懈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转型提效,完成了八大填平补齐项目,上马100万T/年棒材和110万T/年高速线材,及其配套的5号连铸机改造、5号变电站建设等多项技改建设项目。

        与首钢集团联合重组后,文化融合大幕也随之开启。一方面,长钢主动从思想上、制度管理上、视觉管理上主动融入首钢文化,提出了 “五五三一”发展构想,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二维管理和建立KPI考核体系”,并规范了企业标志的运用和管理,循序渐进更换了新工作服,做到了统一式样、统一标识、统一颜色、统一布料的“四个统一”;另一方面,长钢也致力于充分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建成了600平方米的厂史展览馆,出版了《炉火映太行——寻踪红色长钢》《长钢三十三年——李浮之回忆录》《丰碑》《铸魂》《铁流》《龙洞沟创业记》《百年陆达》等系列丛书,开展“纪念陆达同志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

        六、2015年——现在 转型升级期

        艰苦奋斗、勤俭办企,敢于担当、改革创新

        这一时期,长钢认真落实国家政策,按照首钢集团部署要求,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性地构建“三清晰三到位”岗位责任体系、实施“铁前三个一体化”的管控模式、开展“TPM”管理模式,创新性推行“三大体系”“五级指标”学巴钢促发展管理机制,将长钢“两个追求”与集团“双争做”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

        这一时期,长钢经营生产、技改建设、安全环保、能源利用、提质增效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重大进步,技术经济等多项指标创造了历史性的新突破,开创了风清气正、人和气顺的新局面。长钢整体竞争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历史性的“长钢之变”,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

        这一时期,开展了“向建厂70周年献礼”系列活动、纪念首钢集团建厂100周年暨长钢加盟首钢10周年“100 10”系列活动、“百炼成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等庆祝和纪念活动,全员形成了“践行初心使命、增强首钢荣光、再创长钢辉煌”的共识,红色基因传承,首钢精神发扬,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充分彰显和提升。

        这一时期,长钢更加注重企业文化体系化建设,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形势,认真总结发展成果,对原有的《企业文化手册》(2007年版)进行了系统修订,进一步提炼了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等核心理念,完善了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愿景以及管理、团队、发展、工作、效益、安全、营销、成本、环保、人才、质量、学习、品牌、廉洁、文化、形象等理念,形成了新时期企业文化理念系统,以重新编制的《首钢长钢企业文化手册》的颁发与实施为标志,构建起了长钢企业文化建设新体系。

        这一时期,聚焦效率效益、聚焦极低成本,长钢牢牢把握创业价值这一企业本质,以“学巴钢经验·促指标提升”工作和党建“夺旗”竞赛为抓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强企战略,坚持以文化人、培根铸魂,持续打造“长钢人的故事”这一企业文化品牌活动,通过“首钢工匠”“首钢之星”“长钢工匠”“长钢之星”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鼓舞士气、凝聚正能量,学习文化、创新文化、安全文化、环保文化等得到了持续丰富和完善,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不断注入了新动能。

        这一时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适应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形势要求,分期进行厂容厂貌升级改造,建成了绿色工厂,提升了企业形象;在厂区增设了大型宣传牌,给企业环境增添了亮色,营造出了浓厚的绿色环保文化氛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