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数智驱动,筑基强链,创新质量生态| 公司各单位形式多样开展“质量月”活动助力质效提升


2025-09-30

2025年是全国第48个质量月。在公司的精心部署下,各部门、各单位协同联动,紧紧围绕“数智驱动 筑基强链 创新质量生态”主题,结合生产实际,针对性开展“质量月”活动,主题宣传、专项检查、专题培训、工序互访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进一步筑牢了全员的质量意识防线,在实践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质量管控水平,为公司经营生产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请看——

焦化厂结合“质量月”活动主题,围绕技术管理与人才培育开展系列活动。厂级专项培训聚焦质量管理创新,组织质量管理人员及QC骨干系统学习《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准则》,通过案例分析、能力提升课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创新工作室带头攻关工艺难题,申报课题12项;开展“四个一”活动,深化全员质量意识;推出“质量随手拍”活动,激励职工记录质量改进瞬间,营造“学标杆、超标杆”的浓厚氛围。

炼铁厂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炼铁工艺质量管控为核心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推进全厂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充分利用橱窗板报、LED、微信群等,传播先进质量理念;组织数智化质量培训,提升职工数智化质量管控技能;加强全流程质量管理,开展作业区——厂两级检查,严肃工艺纪律执行,规范操作控制,进一步提升质量水平;结合数智化手段开展降本攻关、“五小”竞赛活动,重点聚焦数智化质量改进;严格执行各项高炉操作预案,加强炉前操作管理,为提高铁水质量提供保障。

炼钢厂以班组为单位广泛开展“五小”活动(小建议、小革新、小攻关、小发明、小创造),推进质量标杆评选、岗位练兵和管理创新总结,积极营造“树标杆、学标杆、超标杆”的氛围。以关键岗位操作标准化为抓手,持续提升职工综合素养,通过建立不同铁水条件下关键岗位的标准化操作模型,让岗位职工做到以变应变,不断提升岗位应急处置技能。以生产组织一体化为抓手,持续强化铁钢、钢轧界面管理,提高内部上下道工序间生产信息要素传导效率,为生产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轧钢厂通过“质量月”活动签名、设立质量缺陷展示台和典型质量异议备忘录展板、开展产品质量警示教育等,进一步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各作业区严把工序质量关,围绕提高成材率指标、降低质量异议,重点在提升锚杆钢直线度以及料型尺寸控制上进行技术攻关,密切关注南北线双线直轧坯料质量,及时与炼钢厂沟通反馈,保证直轧材质量稳定性,实现直轧成材率指标与产品质量双提升。与此同时,各作业区、班组还相继开展了“我与质量同行”“我为质量献一计”等特色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动力厂以能源介质稳顺输供为核心,通过引入智能监测设备、搭建线上电子点检系统等数智化手段,实现对电力线路和关键设备的精准监控与高效管理;建立多层次质量监督体系,结合班组自检与厂部专检等方式,全方位筑牢生产质量防线,杜绝能源介质输供产生的质量问题;针对影响系统生产的问题,开展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成功降低煤气含尘量、提升电压质量、优化吨水电耗指标,为能源介质的高质量稳定输供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熔剂厂启动系列提质行动,建立“领导挂帅 科级督办 岗位落实”机制,梳理原料管控、工艺优化等8项重点任务,逐级压实责任。聚焦轻烧白云石质量等核心问题攻坚,通过优化粒径配比与窑温调控,将竖窑煅烧带温度差200℃以下占比由70%提升至85%。开展原料检验、标准化操作等专题培训5场,组织质量知识竞赛,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强化全流程管控,对石灰石进厂实行“逐车抽检 数据溯源”,活性石灰CaO稳定率显著提升。

质量监督站坚持服务理念,加强质量数据支撑,提高全员质量素养,组织开展了三大项26小项特色活动。加强质量文化宣传,在成品楼悬挂宣传横幅、展出产品缺陷实物,通过“看得见的缺陷”强化质量警示;结合日常产品质量检验,收集案例进行讲解;邀请技术研究院专家破解X荧光光谱分析难题;联合创新工作室平台围绕湿法分析、焦炭检测开展质量知识培训;组织开展钢坯、H型钢尺寸目测竞赛,提升岗位实操精度;各专业开展上下游走访,收集质量建议并整改;提报降本增效合理化建议20条。

长钢工程将“提前谋划”作为保障质量的首要准则,实行“定期点检 特护点检”双轨并行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了非计划停机时间。另一方面,推进“双驱动”培训模式,“理论培训 实践操作”相结合,为职工成长搭建优质平台,依托实际检修项目,为职工提供“实战练兵”的机会,让职工在检修中锤炼技能。

后勤服务中心开展“服务质量提升我在行动”系列活动,各作业区主动走访,解答疑问,实施“后勤服务数字化满意度调查”,收集分析职工评价与诉求,进一步改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