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力量·巾帼风采】机工组的“铿锵玫瑰”——记公司“三八红旗班组”、轧钢厂辅助作业区机工组
2025-03-27
在轧钢厂有这样一群“娘子军”,班组共有职工13人,女工8人,占比62%,她们每天负责轧钢生产线上轧辊的车削、辊环的修磨以及备品备件的加工制作任务,看似平常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用责任和担当连续多年实现“非计划停机时间”和“不合格轧槽”均为零的好成绩,她们就是公司“三八红旗班组”——轧钢厂辅助作业区机工组的女工们。
有着30年机加工经验的和俊美师傅是班组的复合型人才,她既负责棒线辊环的修磨,同时又担负着备品备件的加工和修复任务,2019年,公司开发高棒锚杆新品种,机工组需要加工并铣制10寸锚杆辊环,由于数控螺纹铣床只有用于6寸、8寸辊环的支撑架,为落实降本增效,班组提议将废弃的齿轮轴进行车削加工改造成10寸锚杆支撑架。和师傅自动请缨,经过3天的车削加工,10寸辊环支撑架终于投入使用且效果良好,节约备件费用约5000元。之后,她还先后参与了轧机传动轴安装尺寸改进、轧机定位挡圈改进等小改小革活动,为作业区降低非计划停机时间和提高轧机装配效率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80后的李秀风转岗至机工组已经有10个年头,她在师傅们的言传身教和细心帮助下,在较短的时间掌握了加工技能。高速钢轧辊的铣制是机工组的一大难题,其硬度高,铣槽进度慢,打刀频繁,为此她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并提升现有的操控模式,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高速钢轧辊的加工效率较之前提高了50%,现在她真正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机床操作技术能手。春节期间,机工组收到紧急通知,需要立即准备一套50螺轧辊用于年后新产品开发,在轧槽铣制过程中,由于轧槽孔型大,横肋要求3.6mm深,铣槽时不断出现铣刀发颤甚至刀杆断裂现象,李秀风顾不得家里,一遍遍的摸索试验,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加工转速每分钟38rpm和与之匹配的进刀量0.3mm/rpm,轧辊铣制完成的那一刻她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90后的郭玉昕是机工组年纪较小的女工,2012年,她来到轧钢厂辅助作业区机工组,成为了一名车床工,2018年,由于班组人员调动,她担任起辊环管理员一职。她严把质量关,杜绝不合格轧槽上线,如遇临时任务,她高效协同,克服困难保生产。在TPM现场管理阶段,她重新整理了辊环存放区域并将辊环定置摆放,完善台账数据,对轧槽使用情况进行逐一统计和实时更新,辊环流程卡片按规格分类记录,便于查找与管理,实现了辊环位、帐、卡、物一致,现在她对所有辊环如数家珍。她积极配合作业区“小指标”提升和TPM微指标攻关推进工作,14螺工艺优化后,她第一时间与相关领导沟通协调,将闲置的9寸14螺K3、K4辊环改槽为12螺K3、K4辊环,与现场的8寸12螺K1和K2辊环配齐成套12螺辊环,满足上线要求,可降低辊环消耗5.3万元,为辅助作业区降低辊耗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就是轧钢厂辅助作业区机工组的女工们,她们与男同胞们一起并肩耕耘,立足岗位,挖潜创效,为轧钢厂的经营生产默默地奉献着光和热,她们是机工组里最美的“铿锵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