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 让创新成为一种动力——记公司优秀职工、轧钢厂棒线作业区轧机组长李海明


2024-06-04

李海明是轧钢厂棒线作业区轧机组长,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从一名普通的轧机调整工成长为棒线作业区轧机组长,每一步成长轨迹都印证了他对轧钢的热爱和执着。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在工作中,李海明围绕公司开展的“学巴钢经验·促指标提升”活动,结合轧钢厂开展的班组小指标竞赛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提升轧钢成材率指标,降低轧钢工序消耗为抓手,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实施技术革新改造,实现了棒线作业区经营生产极低成本运行。

精细管理要指标

李海明利用每周班组安全活动日,让各岗位职工学习清单化管理,按照轧钢厂提出的操检合一工作思路,逐步做到岗位清晰化,职责清单化,实现了班组基础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与此同时,他狠抓设备非计划故障影响时间管控力度,通过强化设备点检力度,岗位人员做好班前、班中、班后日常检修工作,维修人员做好一日两次的巡检工作,实现了棒线作业区经营生产安全高效运行。去年,轧机组设备故障由原来的每月9小时降到现在的每月3小时,创造经济效益约82万元。

技术创新要效益

强化创新管理,李海明先后对高棒生产线14mm螺工艺速度进行优化,使14mm螺轧制速度从28m/s提速至29m/s,不仅解决了因节奏快导致3号活套提前起套的故障,且机时产量明显提升。针对轧辊冷却不到位,轧辊易出现掉块问题,他还对水管进行改进,将喷嘴延长限制冷却水的方向,冷却水能集中冷却到轧辊槽。将压板式跑槽进口改为大喇叭口,避免翘头造成的轧废。针对鱼线开关失灵造成的工艺故障,将重锤导槽长度增加,另一侧制作成包裹状,避免重锤偏斜,将鱼线开关向外移15mm,彻底解决了鱼线开关失灵造成的工艺故障。自行设计制作双线四通跑槽,使南北两线很方便的自由切换高棒生产,节约设计及购置费用约80万元。与此同时,他在轧机3号操作台设立预精轧浊环水流量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水流量的直接精准监测……有力地助力了经营生产的稳顺运行。

精益管理促发展

在抓好经营生产稳顺的同时,李海明积极做好青工、新入厂大学生的技术传、帮、带,使他们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尽快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成为棒线生产的主力军。他先后对轧机组进行金属轧制专业培训45次,讲课过程中,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从轧制基础知识到现场设备和新投入、新技改设备的结构原理、技术参数、工作性能、运行操作、正常维护方法和突发事故的处理方法等进行全方位培训,提高了青工的理论知识,增强了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为快速融入经营生产提供了支撑。

让创新成为一种动力。李海明正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在推动轧钢工艺技术创新的道路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