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 在平凡中展现担当——记公司劳模、轧钢厂棒线作业区加热组组长赵惠民
2024-05-21
“你仔细看看现在加热炉煤气瞬时流量是多少,炉温控制一定要精准,要保证轧机开轧温度在工艺标准范围内……”轰鸣的厂房内,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加热炉各个角落,对加热炉运行情况“把脉诊断”。他就是公司劳模、轧钢厂棒线作业区加热组组长赵惠民。
加热炉作为轧钢生产第一道工序,主要负责原料炼钢钢坯收坯、钢坯加热以及炼钢直轧坯输送轧机工作。对于从事二十多年加热炉工作的赵惠民来说,他对加热炉“情有独钟”,无论是加热炉设备问题还是坯料生产有序衔接,对他来说“了如指掌”,这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加热炉一线的真实写照。
如何实现轧钢极低成本运行一直是赵惠民思考的问题。他结合公司开展的“学巴钢经验·促指标提升”活动和轧钢厂开展的班组小指标竞赛活动,创新工作思路,以降低直轧辊道电耗、降低高炉煤气消耗为抓手,以降本增效为出发点,大力开展课题攻关,先后参与完成了7号连铸机南、北线双线混轧生产等多项技术改造,为棒线作业区实现极低成本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轧钢生产中坯材对口衔接对降低轧钢生产成本至关重要。为了提高轧材综合成材率指标,赵惠民每天询问炼钢厂坯料组织情况,以此保证坯材对口率,他还和工艺技术人员对每个规格坯的坯料单支定重进行了优化,保证每个品种规格钢坯在轧制过程中单支定重在规定范围内,满足生产需求。为了做好钢坯料场管理工作,赵惠民一方面加强按炉送钢制度的执行,组织维修工亲自动手制作坯架,把原有大坯架改成小坯架,并制作了一批钢种标识牌和栏杆,做到料场钢坯标识清晰,钢坯垛位整齐。另一方面加强对坯料的检查和督导力度,要求装炉工对入炉钢坯进行全过程监控,每一炉入完后要及时从电脑上更换入炉跟踪的颜色,出炉工根据坯料不同的颜色、电脑记数及时更换批号,从而避免混炉混号事故发生,确保了棒线作业区经营生产安全高效运行。
为了降低轧钢生产工序消耗,赵惠民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先后对加热炉鼓风机、引风机的变频下限调到20Hz,要求调温工在检修1小时以上必须将变频调到最低,通过减少排烟量、进气量,降低了高炉消耗使用量。通过对水系统管网分段责任到人,加强岗位人员对冷却塔运行情况班班巡检,降低了加热炉各循环系统水温,保证了加热炉的平稳运行。去年,棒线加热炉高炉煤气消耗比计划降低20m3 /t,氧化烧损由原来的0.8%降至现在的0.65%,创效约285万元。
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创新,无不凝聚着赵惠民的付出。他还对高棒生产线出炉辊道布局及导板进行优化,解决了因直轧坯料弯曲卡轧机进口问题,为无间隔轧制提供了源头保障。针对直轧弯道挡板处易卡钢情况,对挡板进行了改进,增设了导向轮设施,使钢坯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降低了阻力,减少了因卡阻故障影响生产的问题,节约备件材料费用约20万元。
在平凡中展现担当,在奋进中超越自我。赵惠民说:“在后续的工作中,我将不辱使命,团结带领班组成员更加努力工作,为轧钢降成本增效益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