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风采| 职工培训创新路上的践行者——记炼铁厂兼职教师赵学强


2023-09-07

小编的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师者,他们和诸多教师一样,三尺讲台守初心,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企业教育培训工作者,他们紧紧围绕企业教育培训目标任务,潜心钻研,攻坚克难。他们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用所学知识服务一线经营生产技术技能提升,他们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用点点星光照亮职工技能素质持续提升,以扎实过硬的操作和显著亮眼的成绩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微信公众号开设《培训风采》专栏,将镜头对准这些默默奉献在一线的专兼职教育培训工作者,一起目睹他们的风采。

每次接受职工培训的任务后,赵学强都会思考三个问题:“怎么样让职工喜欢这个培训?怎么样让职工学到有用的东西?怎么样让职工在工作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思考过后,赵学强解决的办法就是创新,用创新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创新在课前。赵学强2023年主讲的公司级培训项目“低成本烧结生产”在备课过程中一改过往的查资料等常规的备课方式,而是采用“先学习后备课”“先总结后备课”的方式。

他先是用了一个月的工余时间,在网上下载造价师管理中关于成本的课件进行自学。学习后,再向炼铁厂成本核算员刘璐、任慧红等请教,终于弄明白了成本和烧结生产的关系。这是“低成本烧结生产”培训的第一部分。然后,他在烧结生产现场,和吕彦斌、崔剑等班组长就每一个工序关键点开展有关于“低成本烧结生产”问答式交流,就是赵学强问为什么,班组长回答存在的困难。经过一周时间,低成本烧结生产的重点和难点被总结提炼出来,这是培训内容的第二部分。同时赵学强联系了首钢京唐等单位,了解他们成本管理方面的好的做法,结合长钢公司炼铁厂当前的实际情况,写出了“低成本烧结生产”培训的第三部分:他山之石。

赵学强认为,备课前的创新,就是要补足自身知识的不足,深化要讲的内容,提升课程的深度。

创新在课中。赵学强坚持在培训过程中践行“生产现场就是培训课堂”的理念。

2023年,在炼铁厂烧结球团原料工“一岗多能”培训时,赵学强采取了不同于课堂的培训方式,就是将培训学员分成四组,每次只针对一组学员进行培训,而培训地点就是生产现场。在现场讲解中,可由赵学强自己讲解,也可由生产线上的高级技师、技师边操作边讲解,而作为教师的赵学强则负责具体的点评和解说,重点告知学员为什么这样操作。

在讲解如何判断混合料水分时,赵学强发现常规判断方法对其他岗位职工不适合。他就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对比法、目测法、规律法等三种混合料水分判断方法,得到现场职工和学员的一致认可。

赵学强认为,课堂中的创新,一切以有利于学员掌握知识为主。

创新在课后。为提高培训质量,赵学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进行创新。

在“低成本烧结生产”培训中,赵学强在课前沟通时强调:“考试所有的试题全部出自课堂教学内容”。结果在培训时,学员听课质量有了保证,课堂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对炼铁厂烧结球团原料工“一岗多能”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时。赵学强采用技术比武的办法。具体来讲:在技术比武理论考试时,题目覆盖烧结球团原料工全部岗位(配料、燃料破碎、混料)。实践考试则将烧结球团原料工工种所含岗位的主要操作点全部包括。最后根据考生得分和设定标准来进行判定。经过技术比武发现:10%的职工(9人)全岗位多能;16%的职工(15人)两个岗位多能;34%的职工(32人)满足岗位需求;其余职工仍处于中级工及以下水准。

以数据来体现的效果评价,不仅检查了培训效果,也提示了下一步培训的方向。

赵学强认为:培训后的创新,要有利于学员新学知识的巩固和明示下一步培训的方向。

创新在课余。在培训之余,赵学强针对炼铁厂培训工作提出了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职工培训体系、建设“生产现场就是培训课堂”培训平台、以创新工作室作为作业区培训支撑等创新性的建议,使得炼铁厂培训工作多年来走在长钢公司培训工作的前列。

有参加过赵学强培训的职工说过:“参加赵师傅的培训,总能学点新的东西。”而能让培训学员在培训中学到一些新的东西,让培训学员在培训后的工作中会使用一些新的东西,就是赵学强做培训的一点朴素的追求。

爱创新的赵学强一定会在炼铁厂的培训工作中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