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专栏| 技术创新路上的“急先锋”


2023-05-25

        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炼钢厂技术创新领域的带头人,孟义春始终坚守技术创新初心,持续在炼钢技术研究应用方面深耕不辍,在新品种开发、技术攻关等多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是炼钢人心中名副其实的“技术大拿”。

        2011年9月,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毕业的孟义春进入炼钢厂工作,他爱学习、爱专研、能吃苦、善创新,很快被岗位师傅当做技术苗子重点培养。

        12年来,孟义春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爱钻研、能吃苦的敬业精神闯出一番天地,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合计20余项,先后获得公司“优秀职工”“优秀共产党员”,“首钢青年创新先锋”,长治市“五一”三等功,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成绩和荣誉的背后饱含孟义春在技术创新领域的辛苦付出和默默奉献,也饱含他对炼钢的深深热爱。

        短流程带来大效益。为了提高铁水罐和铁水运转效率,孟义春带头开发了一系列铁水“一罐到底”流程创新技术,设计了多功能铁水罐和长寿命耐材、铁水罐全程加揭盖远程自动控制系统、铁水罐运转界面管理系统,解决了钢铁之间物流、能源流、信息流的组织协调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优化了铁钢界面流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技术应用后,实现减少铁水过程温度损失46.95℃,每年可增加废钢使用量6万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降本增效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2017年-2021年,他从炼钢目前装备条件及原辅料实际出发,通过进行转炉热平衡计算,掌握各种物料对炉内热量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调整冶炼工艺参数、研究应用热补偿工艺技术等措施,废钢消耗平均升高了83.35kg/t,铁水消耗平均降低了90.67kg/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钢渣微粉利用再获新突破。2022年,针对长钢转炉低镁渣系的资源化应用情况,孟义春着手组织开展了低镁渣系炼钢及钢渣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研究。通过采用低镁渣系炼钢技术,孟义春团队成功实现了钢渣源头的减量化和改质,不仅提高了钢渣安定性、活性和易磨性,还扩展了钢渣在建材产品中的使用条件。通过对钢渣加工工艺的探索研究,他提出了“筛分 棒磨 磁选”的新型钢渣加工工艺。通过采用集中除尘设施,有效解决了钢渣破碎段数多、工艺流程复杂、设备维修成本高等问题。首次将钢渣微粉制成新型充填胶凝材料应用于煤矿充填材料中,为钢渣微粉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操作标准化带来效率效益双提升。为提高岗位职工操作水平,2022年他组织推行工艺操作标准化,制定下发可视化标准18个。为保证标准落地,他组织专业技术员现场辅导,每月召开标准化推进会议。通过各类标准的制定执行,一倒命中率较之前提高了3.5%,HRB400E钢成品锰较之前降低了0.03%,节约合金成本277.59万元。同时,产品质量合格率由99.88%提升至99.93%,HRB400E系列碳合格率由66.05%提升至85.91%,HRB400E系列钢种质量大幅提升,节约成本54.48万元。实施标准化操作后有效降低成本332.07万元。

        技术创新路上不停歇。作为孟义春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注重软实力的积蓄,持续抓实QC课题推进、合理化建议和职工培训。通过质量改进,圆满将6个QC课题攻关至预期目标,其中炼钢厂回收作业区钢渣加工班组荣获全国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转炉和连铸QC成果《减少异型坯质量废品》和《降低转炉出钢温度》荣获部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