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 于杨:当好“设备带头人”


2022-07-08

    

    ——首钢模范共产党员、轧钢厂设备管理科科长

    2005年,于杨大学毕业后加入长钢,先后担任一线操作工、设备技术员等,现为轧钢厂设备管理科科长。十几年里,他专心钻研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先后完成较大设备改造30余项,获得“一种型钢用打包机”等10余项专利。先后荣获首钢青年科技人才一等奖,长钢建厂70周年“创新之星”,首钢长钢“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勤奋踏实,用心守护每一台设备

    从事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十几年来,于杨始终勤奋踏实、兢兢业业,经他处理的大小故障数不胜数。职工们无论遇到什么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于杨。这是大家对于杨的信任,也是于杨数十年如一日提技能、长本领得来的。

    轧钢厂各产线大大小小的设备他都了如指掌,为了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随时待命是他的常态。每次接到设备故障任务,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一个冬天的晚上,型钢作业区行车出现故障,需要及时确认设备故障点,于杨接到电话,二话不说,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沟通、调试,直到行车恢复正常。行车的故障解决了,但由于天气寒冷,他自己因为忙于赶往现场未穿外套,加之一夜的忙碌病倒了,妻子心疼地说道:“你爱护你的设备比爱自己和这个家都多”。但他总是说,“设备运行中,一个小小的螺丝钉都有可能影响运行,咱干一天,就要负一天的责,马虎不得。”

    落实责任,提升设备管理水平

    多年来,于杨立足岗位,不断总结设备管理经验,完善设备管理机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制约设备高效运行的技术难题。

    他将学巴钢经验和TPM管理理念贯彻于设备管理中,建立完善“三表一卡”、小指标体系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建立故障时间分析机制,抓故障攻关,落实措施执行,有效提升关键设备保障能力。组织进行型钢万能区故障攻关时,通过增设调整缸外置传感器,实现检测快速切换,在此基础上申报的“位移传感器外置的调整缸”专利获授权;改进旋转缸连接方式,更换时间由8小时缩短为2小时,提升了调整缸的在线使用寿命。同时,建立设备运行竞赛机制,充分激发职工设备维护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操检合一”,提升设备保障能力,各产线停机时间明显降低,如高线精整机通过改进装配精度、改进密封形式、强化油品管理,实现工艺、操作、维护联动,故障频次由15天延长至90天,月均备件降耗大幅降低。

    搭建点检定修清单体系,突出时间观念、成本意识,细化工作要点。通过对冷剪、轧机、减速器等关键设备增设在线感温、耐磨修复、内窥镜点检等技术手段,强化点检,确保故障点及时发现,有效降低非计划停机和备材消耗,成功向预防性检修靠拢。2021年设备定修时长节约80余小时,重点设备检修时间压缩30%,检修质量显著提升。

    持续创新,推动设备高效运行

    2019年,成立“于杨创新工作室”,借助该平台,吸纳优秀设备骨干和青年,大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持续创新,为轧钢厂生产设备的高效稳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为快速提升青年职工的操作技能,于杨将培训课堂搬到生产现场,从设备原理到工艺流程,从常见问题到治理隐患,他都毫无保留地教给身边的年轻人,同时还让他们深入一线,积极参与各项设备改造项目。

    2020年,参与完成了7号连铸机对棒材、高棒直轧高线热送、焊牌机器人、棒材1300T冷剪升级改造项目。2021年,参与8号连铸机对棒材、高棒直轧项目,成功完成单线除鳞系统供多线除鳞改造,大大节约了新建系统资金;完成高线散冷风机技术改造,将原有10天的停机时间压缩到1天,将停产损耗降到最低。2022年,先后完成棒材直轧、棒材精整升级改造、型钢对中升级改造等设备设计选型,施工调试、试产方案的编写工作;完成型钢加热炉检修、3500Kw主电机检修等13项检修项目的施工方案及准备工作,实现了运输辊道在线修复、轧机在线修复等多项技术突破。

    择一事,终一生。于杨将持续专注于设备管理工作,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为轧钢厂的高效运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