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公司5个职工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集团级职工创新工作室”


2020-10-14

    近日,经集团各单位自查、推荐申报和集团实地检查验收等环节,集团工会决定命名100个职工创新工作室为“集团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公司5个职工创新工作室荣登命名榜.

    王晓东创新工作室(10人)

    成立时间:2014年

    工作室成员:王晓东、刘海峰、靳进岗、和海峰、马雨雷、郭永永、宁晓波、张林凯、薛慧波、张晋岗

    创新攻关方面:2014年在总结生产实际的基础上,创新发明了“高炉系统360体检工作法”,使年设备非计划休风率降低了0.05%。2015年开展了《延长喷煤枪使用时间攻关》,荣获山西省“五小”竞赛集体三等奖,全年可降低材料费用7万元。2016年成功研制了《一种在线捅风口工具》,获得国家专利,在第二届全国质协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7年开展《追求卓越质量至上》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荣获山西省特等奖。

    团队建设方面:建设了职工小讲堂,创新交流QQ群,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单点教育等活动。多人被评为首钢长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优秀技术能手”,团队被首钢授予“首钢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质量安全方面:积极开展了丰富的创新安全工作和质量活动,大大增强了职工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有效确保质量安全万无一失,班组多次在“安康杯”竞赛中获得荣誉,并被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

    杨诚潜创新工作室(6人)

    成立时间:2016年

    工作室成员:杨诚潜、詹卫金、宋宁宁、吕晓波、曹军、郭鹏

    杨诚潜创新工作室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技能资格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组成,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

    通过“青年创新工作室”创建,把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汇集在一起,以培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工匠精神为宗旨,围绕公司、厂下达的降本增效目标任务,立足生产现场,推行技术、管理革新,以提高经济技术指标为目标,攻关解决影响生产、工艺、设备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其中《首钢长钢高强度锚杆钢MG500系列产品研制与开发》荣获首钢科学技术三等奖、《一种棒材步进冷床用剖分式结构偏心轮》已申请国家专利。

    申利敏创新工作室(7人)

    成立时间:2018年

    工作室成员:申利敏、李友柱、王锦鸿、石卓伟、闫国涛、李振宇、王建平

    申利敏创新工作室主要针对焦化厂化产作业区的工艺改造、创新工作的提出、实施,宣传职工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推动作业区职工创新工作开展。2018年针对粗苯工序管道腐蚀、真空度不稳定、贫油系统含水量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了改造意见并逐一实施改造,改造后粗苯产量比改造前提高。其中“改造粗苯真空泵和回流管道提高粗苯产量”项目获得了2018年长治市“五小”竞赛二等奖。

    郭昌杰创新工作室(5人)

    成立时间:2018年

    工作室成员:郭昌杰、赵茂林、吴安国、张峰、王晶

    郭昌杰创新工作室以“团结协作、勇挑重担、敢于创新”为工作理念,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的新技术、新设备展开课题攻关,解决制约设备稳定、高效运行的瓶颈、短板,持续改进,提升设备功能精度。通过科学创新团队建设,服务了生产,提升了专业设备人才的技能,培育出一支在相关专业领域能取得重大学术成果、在企业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创新青年团队。

    开展降低8#连铸机冷床故障率攻关,保障了8#连铸机冷床设备稳定运行。开展“实践型OPL”TPM单点培训,保证了TPM工作理念落地生根,发掘亮点607个,创造经济效益110余万元。开展提高炼钢厂液压油油质课题攻关,有效降低炼钢厂液压设备故障率。

    孟义春创新工作室(6人)

    成立时间:2018年

    工作室成员:孟义春、刘国番、李向阳、曹鹏华、孙志良、韩学义

    孟义春创新工作室以服务炼钢生产建设、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为己任,以“勇于创新,追求完美,建设行业一流企业”及“稳顺生产,降本增效”为工作理念,坚持从生产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技术工作者的技能优势,推进炼钢技术进步。搭建技术攻关、“五小”发明、技能提升、学习交流等活动平台,普及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和创新方法。

    开展降铁耗提产能工作,2018年比公司计划增产1.78万吨。开展转炉氧枪消耗攻关,氧枪消耗比2017年降低5.4支/月。持续进行提高转炉终点残锰研究,并取得专利一项。对小断面异型坯生产工艺进行研究,成功开发出了BB2异型坯,丰富了公司产品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