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指标”背后的“大管理”
闫雷 王保国
2020-04-08
高炉利用系数是反映高炉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原料和燃料条件的技术经济指标。
2020年以来,公司炼铁厂九高炉高炉利用系数持续高位运行,创近年来高水平,1月3.471、2月3.46、3月3.41(正常定期检修)均取得行业排名前十的好成绩。
九高炉利用系数提升的背后,是长钢公司“铁前三个一体化”(矿铁一体化、煤焦一体化、铁焦一体化)的成功实践,是炼铁厂深化小指标竞赛的有力体现,更是长钢人瞄准历史最好水平、集团领先水平和行业先进水平,不断对标挖潜、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真实写照。
指标上墙,搭建竞争平台。炼铁厂以小指标竞赛活动为契机,组织职工在影响产量、质量、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的关键工序、关键岗位开展竞赛,并将竞赛活动方案传达到班组,使每位职工清楚各项指标任务。同时,按月统计八、九两座高炉的利用系数、燃料比、入炉焦比,对比各自指标的完成情况,对超出目标值高的竞赛作业区给予奖励。
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优化高炉配矿。为满足炼铁生产需要,采购中心与炼铁厂高效协同,快速决策、动态调整采购模式,从而达到原料采购、进厂时间安排、烧结配矿结构及高炉配料结构按节点一体化管控的目的,降低了配料调整次数。高炉值班室操作人员每班2次到槽下检查原燃料情况,对原燃料质量、数量、有无倒搬料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同时,要求槽下设备维护操作工,每2小时汇报一次原燃料情况,为值班室操作人员提供实时信息。
持续铁焦一体化管控,强化信息沟通和上下道工序衔接。炼铁厂、焦化厂建立沟通和反馈机制,实现“铁—焦”界面配煤、配矿结构优化、用料计划、焦炭质量管理、生产组织运行等方面的全过程管控。建立原燃料管理微信群,及时分析原燃料质量、储量、倒料情况等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随时制定应对措施。结合原燃料情况动态制定高炉“攻守退”操作方针,高炉利用系数、燃料比、高炉负荷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不断优化、攀升。
持续优化九高炉风口配置、调整上部装料制度。该作业区充分发挥高炉风机能力,高炉下部风口由开炉的15×120 5×115风口,逐步扩大到现在的13×120 7×125,既适应高炉提高风量的需要,也满足上下部操作制度匹配需要。逐步提高高炉顶压,将炉顶压力由大修前160kpa逐步提高到现在的190kpa左右,真正实现高顶压生产;逐步提高高炉风温,充分利用高炉大修后新增的一座顶燃式热风炉和板式换热器优势,进一步挖掘热风炉潜力,将高炉风温由过去1150℃升高到目前1190℃。随着高炉大修后达产达效和冶炼强度的逐步提高,高炉装料逐步由单环向多环过渡,矿石、焦炭平台逐步拉宽,高炉煤气利用逐步提高,高炉负荷由4.6逐步提升到4.95左右,高炉煤气分布更加稳定合理。
360°高炉体检诊断法,夯实管理基础。建立360°高炉体检管控系统(包括原燃料监控和诊断体系、高炉炉体安全与长寿监控和诊断体系、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监控和诊断体系),围绕炉况顺行判断、操作炉型判断、高炉安全管控等三个方面,建立并完善管控制度;动态对相关数据及炉况表现从工艺技术角度进行科学分析,对下一步生产组织和操作调控提出优化意见;客观分析现有生产条件,在有限空间内最大限度的进行条件优化和改善,积极为高炉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深化铁前创新“大”管理,指标竞赛带来“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