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钢之变,变在创新
——“十年之变——走进长钢”系列报道之二
吴憬 张睿
2019-12-20
长钢公司党委带领干部职工强化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在工作中开拓创新,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对一项项重点难点工作改革创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地坚持下去。探究“长钢之变”,成功绝非偶然。长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向刚一语中的:责任担当是关键,改革创新是动力,正是长钢全体干部职工在改革创新中讲责任讲奉献、有担当有作为,才造就了“长钢之变”。
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细化责任、强化担当,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近年来长钢狠抓基础管理、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久久为功,改革创新之举串点成线,企业经营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狠抓基础管理、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2015年,长钢党委明确提出:“要解决长钢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以改革精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基础管理,提升内在竞争能力由此破题,“长钢之变”拉开序幕。
2016年,“三清晰三到位”岗位责任体系先期在全公司试行。其主要内容是围绕任务、时限、标准三清晰,协同、流程、评价三到位,到2017年,构建覆盖全员、全方位、规范统一、权责对等的岗位责任体系。实现单位、岗位全覆盖,编制32份单位职责说明书、86份作业区职责说明书,1781份岗位职责说明书,对长钢各单位的基础管理水平、职工履职能力、工作效率效益的提升起到明显促进作用。此项基础管理方面的创新做法,获得“全国国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2017年,以降低生铁成本为抓手,长钢公司提出了“铁前一体化”的思想;其后,随着长钢公司焦化项目建成投产,统筹集成提高竞争力的“三个一体化”工作思路应运而生,即构建“焦煤采购与焦化配煤一体化、外矿采购与炼铁配料一体化、铁焦生产一体化”三个一体化管控机制。实行“三个一体化”后,长钢生铁成本名列行业前茅;长钢通过“三个一体化”持续铁前降本、实现效益提升的典型做法,在2017年“首钢钢铁板块长钢铁前管理创新变革经验交流会”上作专题经验介绍。
2018年,一场催生深层变革的基础管理工作——TPM(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又在长钢拉开帷幕。TPM管理旨在预防为主、全员参与,通过改善人的素质和提高设备效率来改善企业的素质,实现无事故、无不良、无缺陷,有效提升经济效益。TPM管理工作推行以来,长钢各单位现场环境卫生、备品备件摆放、废旧物资清理再利用、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2019年,长钢公司又着手开展了“双基双评”工作,它是“三清晰三到位”岗位责任体系的管理延续和巩固提升。“双基”指岗位基础知识、任职基本技能,“双评”指岗位能力评价、岗位绩效评价。此项工作让“事”的标准清晰、“人”的素质提升,最终形成“人”和“事”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盯着问题破局、瞄着短板用劲,长钢创出铁成本行业排名、自发电量、利润等几十项技术经济指标历史最好水平和历史最好经营业绩。
创新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市场才能实现。按照首钢集团“跑赢市场、跑赢同行、跑赢自己”目标指引,长钢推进“市场倒逼机制”,以市场形势倒推各项环节成本,更加科学地对接市场需求。一是将原来的“按旬定价、追涨补差”的定价模式,转变为按天定价的销售模式,使长钢的价格机制更加机动灵活;二是改变“守着炮楼坐在屋里头卖钢材”的状况,实现“协议销售为主”向“直供直销为主”的转变,掌握了销售工作主动权;三是实施山西省内外统一价格政策,提升省内市场占有率及固守原有产品销售市场;四是通过采取将配矿工作前移至港口、优化采购流程等,实现生产与市场的高效对接;供销两头均跑赢市场,围绕市场开展的变革成效凸显。
重生产、也要重效益,重销售、也要重“资金”。近年来,长钢按照首钢整体安排,通过增加营业收入、降低存货资金占用、控制应收账款“三方联动”,不断强化资金管控,确保加快存货流动性周转速度,缩短应收账款收回期限。2019年一季度,长钢在确保生产稳顺的前提下降库存,存货资金占用创出历史最低的好水平。
针对技术水平、装备相对落后的现实,长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加大高线、棒材线、型钢和钢筋等产品研发,通过提品降硅控铝、低铁水比冶炼、高速棒材关键技术等工艺研究和钢筋产品合金结构优化等措施,以科技创新带动钢铁生产工艺进步。新建的富余煤气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并在短期内达产,长钢成为自发电“生力军”,使能源成为降本增效的有力支撑。
三是坚持久久为功,“优化提效”一抓到底。从2015年开始,长钢借助首钢强力推进“加快转型发展、提高劳动效率”的东风,连续多年实施优化提效改革工作,从机构整合到人员优化、从多岗合并到一岗多责,进行了大刀阔斧、持之以恒的改革。
取消两级机关科室建制,车间实行作业区制;推行干部“星级”评价考核机制,开展“夺旗”竞赛和干部约谈。坚持“骨干有岗位、职工有渠道、分流有政策、安置有秩序”的原则,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加之薪酬制度改革、三支人才队伍建设、“长钢工匠”评选、全员考核问责和奖惩机制……在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有序推进下,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得到明显改观。
针对高额外委外包费用影响着企业成本的难题,长钢给出了“清理 压缩”的“药方”:清理对外租汽车、运输代理、维修业务、卸车、生产办公区域卫生保洁等外委外包工作,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大力压缩外委外包用工,乃至实现“零”劳务用工。坚持创新、久久为功的韧劲,让长钢变身为“提效率、提效益、创价值”的“活力场”。
创新催生“长钢之变”
回顾联合重组以来的十年跨越路,创新催生“长钢之变”,创新带来千变万化,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最大的变化在于“人心”。长钢党委紧紧咬住“责任”二字,抓住“问责”这个要害,严格考核问责,对未完成任务的单位,一个月完不成给予警告,连续两个月完不成诫勉谈话,连续三个月完不成给予调整或主要领导免职,促使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越来越强。同时,全员优化提效力度之大,也体现出长钢人的责任担当:取消了两级机关科室建制,实行主管负责制,各实体单位取消中间层工段建制,车间实行作业区制,办事的效率明显提升;坚持“骨干有岗位、职工有渠道、分流有政策、安置有秩序”的原则,多渠道分流安置,推进富余职工“二次创业”。长钢公司党委敢于负责、拍板,敢于硬碰硬、实打实地推进转型提效。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形成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在经济效益好转的前提下,长钢有序偿还了部分历史欠账,不断改善职工生活、工作环境,职工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感慨“工作越来越有劲头,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强化责任担当,提振了全员“精气神”,激发了工作“正能量”。
——最核心的变化在于“市场化”。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长钢把市场化改革的触角延伸到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各个环节,并在实际操作中狠抓落实。特别是建立营销电商平台和加大产品的直供直销,开拓市场力度,这些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的变化,体现在市场反应上就是“快”。现在,长钢建立了市场快速反应机制,销售人员紧盯市场,即使在假期或周末,“价格例会”每天召开,对当日产销存、价格走势、宏观信息、各钢厂出厂价格等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价格调整建议,企业把握瞬息万变市场商机的能力显著增强。
——最关键的变化在于“调布局、优结构”。创造性地构建“三清晰三到位”岗位责任体系、深入实施“铁前三个一体化”管控模式、建成投产被喻为长钢“生命工程”的焦化项目、运行上线“无人值守一卡通”计质量管理系统、钢水智能快速分析系统采用“机器人采样”……长钢在经营生产、技改建设、安全环保、能源利用、提质增效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重要进步和突破。这些成绩充分说明,实施联合重组以来,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长钢获得更多资源支撑,通过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协同、有效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了资源资产的效率和优势,释放出协同发展带动效应。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新挑战随时考验着长钢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综合发展实力。2019年初,进行九高炉系列大修,用时52天、比计划提前3天完成了以九高炉本体大修为主线的7个项目以及配套系列大修项目,完成检修项目1066项,拆安工程项目300余吨,打赢了长钢大修历史上施工时间最短、施工项目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立体交叉作业最复杂的一次战役。大修后高炉平稳投产,企业各项生产技术指标持续向好。
如果说,年初高炉停产检修是有计划开展,那么,因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而带来的“十一”期间生产全系统高炉休风、钢轧检修,对长钢而言,则是突发而至、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钢上下严密组织、综合协调、紧密配合,干部职工放弃休假、坚守岗位、攻坚克难,从铁钢材“零”产量到生产系统逐步恢复正常,长钢人力保任务不减、指标不调、收入不降,再次让“钢花”里飞出了欢乐的歌……
创新带来深刻启示
——企业获得发展,改革创新取得成绩,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企业的全面领导。长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引领企业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强劲的发展态势。有岗必有责、有责必担当,长钢干部职工在党委的带领下,爬坡过坎、涉险渡困,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挑起重担子,啃下“硬骨头”,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终于实现历史性突破,谱写出一曲“有思想、有温度、有血性、有品质”的创新乐章。
——集团全力以赴支持长钢改革发展,通过“资源共享、系统协同、资金投入、市场扩大、管理输出、技术支撑、人才服务”等全方位帮扶协作,实现共进共赢。“三个一体化”“三清晰三到位”“TPM管理”“优化提效”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和创新成果,是长钢根据首钢集团钢铁板块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经验,针对长钢的实际而制定的,是长钢自身改革创新重要经验总结。实践证明,借助“总部帮扶、系统协同”机制,借助首钢各方面的丰富资源和智慧与经验,运用“复制 创新”模式而形成的“首钢钢铁板块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经验长钢化”发展理念,对“长钢之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首钢与“红色”长钢,文化相亲、水乳交融。联合重组以来,长钢将首钢企业文化和“首钢精神”深度融合到自身秉承的“太行精神”之中,形成了和谐统一的长钢文化特色,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方向之标。践行“首钢精神”,已成为长钢干部职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它引领长钢人在困难面前不气馁、在挑战面前不服输,充满持续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