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钢

像“列车时刻表”一样精准


——长钢炼钢厂推行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助力生产提效


张睿 宋宇广
2019-09-03

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效益。今年以来,长钢公司炼钢厂创新生产组织管理,通过有序推行“列车时刻表”式管理,进一步稳定冶炼周期,优化炉机匹配,降低消耗。

“列车时刻表”式管理,其本意就是要强化时间性和计划性管理,提高各流程间、工序间衔接的顺畅度,旨在通过明确严格的“节点”,促进生产稳顺运行,有计划地减少铁水等待时间,减少铁水温降,加快钢包周转,减少钢包温降;有效降低钢铁料消耗和耐材消耗,控制非计划停机,减少生产废品。

分工负责,协同发力。为确保“列车时刻表”式管理的有序推进,该厂明确了责任分工,协同推进该模式落地。其中,生产调度负责按照“列车时刻表”进行科学组织生产,根据设定的工序周期和时间间隔,优化炉机匹配和停工时间,加强对内对外协调,合理安排开停机、协调铁水供应、做好计划检修和品种计划安排,确保生产稳定运行。技术科负责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对工艺制度监督落实、工艺事故控制、质量问题解决、职工操作培训,确保耐材质量满足要求,减少各种工艺原因造成的非计划停机。设备科负责落实备品备件供应,进一步加强设备管理。做好计划检修组织实施,组织好在线设备抢修,强化在设备运行中的点检工作,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早发现设备隐患及故障,通过采取措施消除故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转炉作业区负责积极推行标准化操作,不断提高职工的操作水平,加强作业区内部各环节的衔接,杜绝影响冶炼周期的人为因素,逐步缩短冶炼周期,按“列车时刻表”的时间节点进行生产。连铸作业区负责加强职工操作技能培训,减少铸机原因的缺流,杜绝责任停机事故,做好开停机及热换中包准备工作,提高铸机拉速,满足生产要求。强化设备自主点检及故障排除,及时反馈铸机设备缺陷,为计划检修提供依据。按“列车时刻表”的时间节点进行浇铸。行车作业区负责加强行车点检和操作,抓好交接班操作,配合定、检修工作,确保行车设备零故障,杜绝人为影响。按“列车时刻表”的时间节点进行吊运。回收作业区负责对渣场区域安全正常运行,尤其是渣罐的周转与渣车生产保障。

突出重点,把脉难点。该厂通过稳定炉机生产周期,优化炉机匹配,提高“列车时刻表”运行准点率。制定精准生产计划,“列车时刻表”要全面、精细。将每一炉钢视为“一列火车”,每道工序视为一个“站点”,根据时刻表进行生产组织。

分步实施,按序推进。该厂通过三步走,稳步实施“列车时刻表”式管理。第一步对各岗位操作人员开展组织培训和宣传,树立观念,增强意识。第二步确立执行“列车时刻表”的关键人员。第三步推进“列车时刻表”组织生产模式。每月组织相关单位对“列车时刻表”准点率进行分析总结,查找问题,总结经验。

双管齐下,有力保障。炼钢厂坚持两方面着手,完善保障措施,为“列车时刻表”的准点运行提供坚实支撑。一是工艺方面,严格混铁炉出铁操作,做好废钢分类搭配装斗,及时挂斗,严格控制铁水比及成坯量;合理控制铸机节奏,规范定径水口的使用;提高转炉一倒命中率;加强沟通,减少铸机等钢、转炉等包时间。二是设备方面,做好计划检修组织实施,组织好在线设备的抢修,强化设备运行中的点检工作,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早发现设备隐患及故障,采取措施,消除故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各种设备原因造成的非计划停机;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检工作,充分利用两机生产时间,对备用机做好检修,不因设备和其它原因影响转炉冶炼周期。

通过推行“列车时刻表”生产组织模式,可带动生产组织、工艺技术、设备运转等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构建起均衡、稳定、经济、高效的生产环境,达到工序操作标准化、能源消耗最低化、综合效益最大化,打造低成本优势,提升钢厂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