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荣耀| 长钢历史载入《百年记忆 红耀钢铁》画册


2021-10-28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炼成钢书写辉煌。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这是包括钢铁人在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件大事。忆百年峥嵘岁月,中国钢铁工业:百年风雨兼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百年艰苦卓绝,见证了中国从缺钢少铁到自给自足;百年矢志不渝,见证了中国从“洋钉”进口到供给全球;百年砥砺奋进,见证了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光辉历程。

    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新的历史起点上,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出版了《百年记忆 红耀钢铁》画册,分为企业篇、人物篇、工程篇、产品篇、装备篇、标准篇六部分,多角度、立体化展现中国钢铁同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创造奇迹的伟大历程,系统诠释中国钢铁工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发展阶段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以中国钢铁百年红色记忆,激励中国钢铁再次红耀百年。

    其中,《百年记忆 红耀钢铁》画册序言部分收录红色长钢历史概况:

    1946年,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个铁厂——故县铁厂正式动工,1948年1月投产,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解放区军事工业的生产状况,引领了“太行山上的工业革命”。进入和平年代后,故县铁厂的生产任务也逐渐转移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钢铁红色基因从革命时期传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企业篇”以《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根据地创建的首个钢铁企业——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为题,收录长钢的前身——故县铁厂的发展脉络和图片资料:

    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前身——故县铁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党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去,1946年初,八路军总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上党钢铁工业基地的核心——炼铁厂(故县铁厂),选址在故县村东的沟壑里。创业者们白手起家,进行了一场“太行山上的工业革命”,建厂后生产的各种规格型号的迫击炮弹共计300多万发,有力地支援了临汾、太原、淮海和平津战役等,在中国冶金军工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以故县铁厂为核心的上党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建设钢铁工业体系的首次成功实践。

    随着历史变迁,故县铁厂更名为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8月8日,长钢与首钢联合重组,更名为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

    今天,新时代的长钢人,正向着百年梦想坚毅前行!

    “人物篇”收录了中国红色钢铁的缔造者、故县铁厂的第一任厂长陆达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陆达:(1914-1996年)原名陆宗华

    1938年1月到达延安,更名陆达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10月,担任八路军军工部工程处副处长

    1946年初,晋冀鲁豫边区将建设新型工厂的厂址选定后,时任八路军总后勤部军工部工程处副处长的冶金技术专家陆达起草了《关于建设上党钢铁工厂的计划商榷》报告,全面系统地提出建设钢铁基地的规划,这是中国共产党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第一个发展规划蓝本。

    1946年冬,陆达开始着手故县铁厂建设的准备工作。

    1948年1月10日,由陆达亲自指挥建设的故县铁厂1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

    1949年,陆达离开故县铁厂,任太原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业接管组副组长,接管西北炼钢厂。之后,他长期从事冶金技术研究,曾担任过冶金部副部长、总工程师等多个职务。

    陆达是中国共产党人,也是钢铁人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

    长钢的历史,几多荣耀:

    这里,因肩负“红色”重任而建厂。从1946年为给解放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军火支持而建厂,到1948年1月10日流出第一炉铁水,生产的500多万发迫击炮弹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故县铁厂是中国共产党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建设钢铁工业的首次成功实践,其1号高炉也被誉为“屹立在太行山上的功勋炉”。

    这里,走出了一批“红色”专家。以陆达为代表的管理技术人才,承担了故县铁厂的选址、建设等工作,并从故县铁厂走向冶金工业战线,在新中国军工史上、钢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中国钢铁人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

    这里,将“红色”精神代代传承。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让长钢人的血液中,始终流淌着一种责任与使命。一代又一代的兵工传人以战争年代练就的百折不挠的韧性、永不言败的刚性、敢于抗争的血性,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坎坷处绝地逢生,在柳暗花明中惊艳“蝶变”,以“十三五”高质量的“长钢之变”,开启了“十四五”高追求的“筑梦百年”。

    长钢的历史有多荣耀,未来就该有多辉煌:

    “十三五”的“长钢之变”已成为过去,“十四五”的历史之门已然开启。面对张功焰书记“爬上一个台阶不容易,要站得稳、立得住”的殷切期望,面对职代会提出的“已经实现的指标不降低、已经达到的水平不后退、已经取得的成绩不丧失”要求,我们惟有以持续的“高追求”,来支撑全体职工持续的努力;惟有以持续的不懈奋斗,来推动各项指标的持续进步,才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可持续、更有动力;才能在新的“十四五”时期,书写更加辉煌的“长钢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