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两种命运大抉择——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七大和全力争取和平建国


2021-05-20

    

    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七大胜利召开,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

      

    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从1928年党的六大到1945年党的七大,间隔17年,是党的历史上党的代表大会召开时间间隔最长的一次。七大召开时,全国已发展党员121万名,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平均年龄36.5岁,最小的23岁,最大的69岁。

    历史注定七大是一次不平凡的会议。大会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

    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系统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并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大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全面成熟。特别是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开辟党领导人民革命和解放事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

    5月,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惊天大事。5月8日,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日本法西斯完全陷入孤立境地,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8月15日,天皇裕仁以广播的形式发布《终战诏书》,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

    抗战胜利后,亿万中国人民迫切希望和平安定,休养生息,重建家园。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愿望,因应人民呼声,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都纷纷响应,发出结束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反对内战独裁的呼吁。

    尽管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但由于军事部署准备还不充分等原因,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不得不表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重要问题”。

    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从延安乘专机赴重庆。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愿望是真诚的。重庆谈判前后历时43天,10月10日双方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召开有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出席、讨论和平建国方案的政治协商会议。

    重庆谈判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胜利。中共领袖在全世界面前的郑重亮相,是对中国共产党和平主张的一次大宣传、大普及,是对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一次大推动、大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