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团结斗争促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展反投降、反分裂、反摩擦斗争


2021-04-27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日军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在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下开始动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使国家政局空前复杂。中国共产党从抗战全局出发,始终站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带领广大根据地军民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在敌后战场继续打击日本侵略者,驾驭了整个局势的发展,为全民族抗战的反攻和胜利创造了条件。

    1939年初,面对战争转向长期化的形势,日本侵略者开始转变侵华策略。在军事上,日军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逐渐将其注意力集中于打击和消灭八路军、新四军。在政治上,日军企图诱使国民党政府妥协投降。

    由于日本的诱降,英美对日本的侵略采取绥靖主义政策,以及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畏惧,蒋介石集团的反共倾向明显增长。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此后,蒋介石集团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动摇妥协、制造摩擦、存在投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军事进攻的同时,对国民党采取革命的两方面政策。一方面坚持团结合作,帮助和推动国民党进步,使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对国民党妥协动摇和倒行逆施进行坚决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反投降、反分裂、反摩擦斗争在全国各地迅速、深入地开展起来。在政治上争取了中间派,孤立了国民党中的投降派和顽固派,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诱降图谋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

    但国民党顽固派并不甘心。1939年12月,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和山西、河北两省的抗日根据地发起大规模军事进攻,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同期,企图对日妥协的军阀阎锡山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晋西事件”。八路军站在严正自卫的立场上,予以有力的回击,对于揭露顽固派投降反共阴谋,阻止投降派公开投敌,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军改变侵华方针后,将军事作战的重点转向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坚持敌后持久抗战,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并于1939年迅速实施。

    1939年,日军逐步把“扫荡”重点转向华北。华北各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斗争。采用灵活转移、伏击奇袭等方法,经过多次的反复斗争,完成了“巩固华北”战略任务,为坚持长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领导下,新四军经过一年的奋战,使华中敌后抗战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完成了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