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出版物

电视机“变奏曲”


崔海玲
2020-07-30

       如果说有一种家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记载着时代的变迁,包含着岁月的味道,伴随我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见证我个人成长的酸甜苦辣,承载着我浓浓的情感记忆,那么,我一定选择电视。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一个家庭拥有一台甚至多台超薄超大、画面清晰的液晶电视,已经不再是富裕的象征。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拥有一台电视是件特别让人自豪的事情。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还比较贫困,电视机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名副其实的紧俏货,也是寻常人家不敢问津的奢侈品。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末期,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一代。电视最初走进我的生活是在1983年。那年,村支书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为他买回来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在那时的农村,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全村男女老少听说后,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好奇,都迫不及待跑来目睹这个“稀罕物”的“风采”。大家饶有兴致地观看着,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把村支书家的院子围了个水泄不通,就像过节一样,好不热闹。

  那时,偌大的一个村子,也只有村支书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天一擦黑,村支书就会准时把电视搬到当院。记得那年夏天,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正在热播,每天不到开播时间,全村人就会早早地搬上板凳、拿上蒲扇涌向村支书家。有的来晚了,院子里坐不下,就会攀到院墙上或者爬到院中的老槐树上观看。我和姐姐为了抢占一个好位置,每天放学后,早早吃罢晚饭,就急急地奔向村支书家。夜深了,母亲过来催促多次,我们也置之不理,直到人家的电视屏幕上出现“再见”两个字,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自从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村子里单调乏味的夜晚生活随之改变了。“走,看电视去”,成了彼此见面最多的一句话。通过电视机,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它成为一代人最难忘的记忆。那时候,我多么希望自己家也能有一台电视机啊!

  过了两年,家里经济条件有了改善,父亲也买回一台黑白电视机,虽然只是一台很普通的14寸黑白电视机,但是足以让我和姐姐兴奋了好些天。擅长裁缝、心灵手巧的母亲还赶忙从包裹中选出一块上好的紫色灯芯绒布,连夜赶做了一个美观、大方的电视机罩。父亲则急急地架上梯子爬到房顶安装天线。当年电视收视频道少,而且接收信号也不好,必须安装室外天线,画面才能清晰一些。无论是在平房还是楼房屋顶,随处可见的是用木杆或铁管固定架起的金属十字形、网状形、长方形等室外天线,五花八门,密密麻麻,一时间成为那个年代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但是,如遇上风雨交加的天气,屋顶的天线就会在风雨中“摇曳”,电视信号受到影响,满屏都是雪花点,画面变得模糊不清,把我和姐姐急得团团转。为了看到心仪的节目,我们不停地拨弄着调台的旋钮,还央求父亲架上梯子到屋顶为我们去调试天线,为此,总会受到母亲责怪:“你们俩啊,真是十足的‘电视迷’!”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彩色电视机开始逐渐替代黑白电视机走进寻常百姓家。串门子看电视的热闹场景已成为往事,大家坐在自家炕头就可以享受多彩的视觉盛宴。

  如今,我家已搬入宽敞明亮的楼房,客厅也安装上了50寸的高清液晶彩电,看着清晰逼真的画面,体验超大屏带来的震撼效果,让人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每当夜幕降临,一家人就会开开心心地围坐在一起,一边观看缤纷的电视节目,一边拉拉家常,聊聊趣闻,满屋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倍感幸福。

  40年来,我们这代人经历了电视机从无到有,从小尺寸到大尺寸,从黑白到彩色,从“大块头”到超薄,从接收无线信号到有线电视,再到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变迁。

  电视机不断升级、更新的过程,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的缩影。它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着时代的变迁,镌刻着成长的印迹。它不仅承载着人们最珍贵美好的记忆,也记录着中国40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记录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进取、奋勇拼搏的历史足迹。

  我为自己能够亲身经历和见证这个伟大时代的进步与变迁而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