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痴心不改写作情……


王永斌
2018-08-22

痴心不改写作情……


王永斌


可以说,我的全家、我的一生都因为长钢这个企业而改变。1976年,父亲受伤双腿致残。当我们全家失去生活的希望时,父亲所在的这座红色钢厂没有忘记我们,公司党委不仅派人帮父亲治好了病,装上了假肢,还给我们弟兄四个全部安排了工作。让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走出困境,走上了幸福生活的小康之路,让我们一家人都有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愿望和拼搏奋斗的方向!

他们身上涌现出的救死扶伤、帮贫济困的殷殷慈爱之心、点点滴滴的精神不仅感染了我,还促使我利用自己写作的爱好,拿起手中的笔,饱蘸热血抒写我的钢城、我的恩人们。我走遍钢城的角角落落,从接触过的全国劳模白风跃、市特级劳模石小三及我身边的普通共产党员们身上吮吸到了丰富的营养。他们敢闯敢拼、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身上闪烁着的共产党员的莹莹光辉,照亮了我人生的前行方向,使我满怀激情的歌颂了一大批钢城模范,歌颂为了钢城的明天不懈努力的共产党员和职工们!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长年栖息于新闻与文学之间。有上千篇的新闻作品,陆续发表于企业、地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报纸和刊物上。相比于新闻写作,我在文学方面倾注的心血则更多更大,但收获却小于前者。这显然和天赋、才思相关,但我毫不后悔,更没有气馁,而是一如既往地追逐着。我觉得自己就是为文学而生。我生存于人世间需要表达,而文学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达途径。我透过一双眼睛,了解了这个世界;又通过了文学,向人们表述出了我的所思所想所学。文学的功用之于我概莫如此,至于能取得什么成绩,自己从来不过多的去考虑。

写作这些作品,耗费了我好多心血。可以说,每篇文章都是我一点点用心浇筑出来的。尽管有些不足,但她们都是我亲手创作出来的。我对她们的爱甚至超过了我自己。我从小体质就差,从我记事起,每年都得吃几个月中药调理。在我27岁那年,疾病差点夺去了我的生命。在死亡面前,我无奈、我恐惧,我无望,但唯一慰藉心灵的就是对文学的追求,写出了一些较满意的作品,不留什么遗憾于这个世界。也许是上天垂怜我的执著,继续留下我在天空大地上涂鸦,而让我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说,文学使我变得更坚强,对生活充满了信念,充满了无限向往,变得对于人世间的一切都充满了爱意。而这正是文学所需要的,文学需要真善美,需要唤醒良知,需要鞭挞丑恶!

我所在的钢城很小,但它像故乡一样让我留恋;我长期从事一线工作,和职工朋友们凝聚了很深的感情;我赖以生存的钢厂不大,但它有无限的魅力使我着迷,所以在大量作品中,我描写了钢城风景、人物、钢铁、铁路、火车……以及钢厂风貌和工厂的变迁。30多年过去了,尽管钢城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我的作品里,可以原滋原味地读出钢城的旧有风貌,了解一些钢城过往的传奇故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类的哲言名语,近乎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囫囵吞枣似地阅读了许多文学、哲学、历史类书籍,家中书架上也摆存了千余册的图书。阅读量的丰富,弥补了我只有初中文凭的缺憾,不仅使我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还使自己的谈吐变得幽默风趣、格调高雅起来,自然而然的在生活中工作中,各式各样的朋友也日渐多了起来。我还始终恪守行万里路的信念,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甚至还走出了国门。于是,我文章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这一类的记行文字。但由于天生愚钝,表述不够准确,描写缺乏神采,这些记游文章难免有晦涩冗长之嫌,落入窠臼之弊。

不过,在众多的爱好中,我莫过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自然的解释并不是对它的改造,而是与它进行情感的沟通,吸收它的精华,并且运用精神的色彩重现它,”约翰·巴勒斯说。基于这样认识自然的理念,我勇往的攀登山峰,去采摘一枝开在绝壁上的茱萸;我勇敢地踏进森林,去探寻千年的银杉;我行走在草原,跟随飘飞的蒲公英花寻觅春色……因而才有了这本书中众多抒写自然的文章。不过写的最多的还是老爷山的风物。在过去的十多年时光里,我不知去了多少次老爷山,在小湖畔留恋,在一条条溪流前思索,在一片片土地上思考,在一孔孔窑洞前踟蹰……农民、牧羊人、放蜂者都成为了好友和知己;也就写下几十篇相关老爷山的文章,表述了我的观点和莫衷的爱恋。

我愿用自己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火,我愿用自己笔尖凝聚的心血结晶,为企业增添一丝丝光华,以报答这个企业对我及我全家的知遇之恩和养育之情,而写作之情始终痴心不改!对这个企业的爱也始终不改!